古代西瓜卖出了天价发家全靠它行走的石头子
第278章 翟家家底
在老时家赖了两天,终究还是得回翟家。
翟夫人瞧着儿子带着媳妇回娘家住了两天,脸上半点儿不恼。她私下里跟家里老嬷嬷念叨:“当男人的,就得把媳妇放在心尖上疼着。他两口子这样和和美美,我这当娘的,看在眼里才舒心呢!”
在翟家住得久了,家底儿也渐渐摸透了。这翟家在唐县本就是数得着的大户,族里拢共算下来得有几百号人,他家这一支不过是其中之一。家里最实在的根基,是那八百亩良田,只是都佃给了底下农户种,每年收租时按六成归咱、四成留佃户的规矩来,日子过得向来殷实。
城里头也有两家铺,一家是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都有的杂货铺,还有一家是能住人、也能凑活吃口热饭的客栈。
这便是翟家所有的进项了。也亏得家里人少,平日里的用度不算多,才攒下这份家业。这要是换作老时家那样,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张嘴吃饭,再好的家底儿,也撑不起这般富裕光景。
听翟夫人说,前几年遭了三年大旱,地里收不上多少粮食,多亏了从任家剪来的那些红薯秧子。种下去后好歹收了些红薯,佃户们才有口粮填肚子,没饿死在那荒年里。
这两年地里的收成能好起来,也全靠从任家买的玉米、小麦种子,种下去后果真多收了不少粮食,仓里的囤子都比往年满。可就是那玉米,不管怎么侍弄,产量总赶不上任家地里长出来的多,翟家人心里也总惦记着这事儿。
时雯在一旁听着,心里跟明镜似的透亮——任家给的那些种子,分明就是现代的杂交种的下一代,这种种子本就只能种一茬,要是留着再当种子用,产量肯定上不去,翟家怎么琢磨也没用。
时雯听着便接话:“娘,明年开春我回趟家,给咱家多要点种子来。我爹在育种上最有一手,就连任伯伯家的种子,也都是从我家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