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B-29生产车间(第2页)
林壹用铅笔在图纸上圈出前、后两个增压舱位置,笔尖敲了敲中间跨越炸弹舱的圆筒通道:
“第一,增压舱密封是生命线。炸弹舱不增压,靠上跨通道连通。”
“所有舱窗、泡罩接缝用双排铆配密封胶,孔边不能过度倒角,避免应力集中。”
“先做冷、热循环后的肥皂水检漏和保压时长记录,泡罩光学畸变要单独抽检,不合格的一律换。?鸿?特,小^说¨罔¨ ·蕪?错?内+容-”
他又把笔划到前舱地板下:“第二,电气与火控布线,全机线缆总长约十六公里,所有接插件统一采用多针圆形插座,外壳要做防松、防振处理,接触针脚逐一抽检焊接质量,杜绝虚焊与松脱。”
“中央火控是远程炮塔的核心,供电、接地、信号线路必须分层隔离,陀螺与测距线路保持远离发电机整流器的位置,防止电磁干扰。”
“先做全环路的接地电阻和耐压试验,再在振动台上模拟飞行颠簸,统计信号掉线率。”
林壹将视线转到发动机艉罩区域,他敲了敲标注:“第三,动力短板要提前预案。起飞爬升时后排气缸散热差,艉罩导流板、隔热挡板要贴合无缝,襟翼做全开、半开两档标定,配合机油冷却器进气门。”
“排气总管用耐热波纹补偿段,先做艉罩流场模型试验,测各缸头温分布,再定最终挡板形状。”
接着,他在翼根画出延伸线:“第西,机翼与机身干涉。”
“内翼后缘可做延伸段,必要时参考‘耶胡迪’式设计,兼顾襟翼与整流效果。”
“翼梁段先做加劲与还原对比疲劳试验,数据好的才是基准。”
林壹又指向起落架舱口:“第五,起落架与增压结构接口。”
“前三点式起落架的受力会传到增压舱隔框,收放舱框梁要同时承受压差与落震。”
“收放舱门与增压区无首接连通,密封要有二道冗余。先做落震和紧急放轮试验,确认无干涉再放到整机。”
最后,他在图角写下两行:“第六,改装与生产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