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行诸天不想当然

第1815章 检举信(第3页)

 

只随着年龄增长,那张脸,为了安全,没有下乡去一线演出,留在城里在文化馆得了个编制,带带孩子、教点戏曲基础什么。

 

记忆中,大师姐嫁了一个老师,人很老实,日子倒是安稳了。

 

三师姐后嫁给一同学艺的同行,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的经营着小剧团。

 

而二师姐也是三个师姐中嫁的最好一个,一个对她很专一的县里二代。

 

真能继承原身母亲授徒想法的,也就是三师姐,刀马旦的培养,给了她独当一面的气质,二十出头就能带队出去去一线演出了。

 

当然了,培养归培养,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按规划走,各自都有自己的机遇。

 

咦,那说到原身,记忆中,原身母亲最早该是按正统小生培养的,可惜慢慢长残了?

 

想按武生培养,又吃不得苦,想按净角大花脸培养,嗓子有倒仓了,好一点,按丑角的小花脸培养…。

 

唉,不要是原身母亲的亲儿子,早就被踢出这行了。

 

有点理解某些星二代的感觉了,虽然地方戏曲这行说不太上。

 

拆戏台,返程!

 

一路上有说有笑,除了知道自己的表现,得到很多村民喜爱,再有就是这两个月的辛苦,在经济上会有一个报答。

 

这行,只有开唱、才是正经营生。

 

到了县里,和二师姐他们约好,明天去团里开“总结会”,谢玉就下车了。

 

不过,没有直接向原身家的方向走去。

 

而是拿着两封内容一样写好的信,一份直接寄到市里的纪律部门,一份寄给驻市人大代表。

 

真是的,都该农忙了,那些躲在农村的黑赌场,还营业者呢!

 

得送两封检举信,让他们别赌钱了,越赌越输,安心干活,为国家做贡献才是正经。

 

有些事自己管不了,让国家重拳出击才是最合适的。

 

这检举信上名单地址,多谢玉亲身经验实践,也就是谢玉水平够高,见好就收,那组织者都是黑心肠的,一查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