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命令与征服拉丁海十三郎

第1009章 ,机床(第2页)

 可以这么说,日寇的年钢产量里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美丽国废旧钢铁的再加工。

 包括大和旅馆的建造。

 如果没有美丽国大量出售废旧钢铁,日寇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钢产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废旧钢铁,也是套在日寇脖子上的一根绳索。关键的时候拉紧了,是会出人命的。

 事实上,后来,美丽国收紧了废旧钢铁的出售,日寇顿时就感觉承受不住了。加上石油禁售。最终狗急跳墙,孤注一掷,冒险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然后,真的将自己的小命给弄丢了。

 继续查看。

 “都是配套春田m1903步枪的……”

 “这是冲压……”

 “这是锻造……”

 “这是无缝钢管钻孔……”

 “这是膛线……”

 劳伦斯仔细的介绍。

 张庸逐渐放下心来。

 确实,这件事,劳伦斯做的相当好。

 制造7.62毫米步枪需要的机床,全部都在这里了。组装起来就能用。

 注意,不是春田m1903步枪。

 那是别人春田公司的专利产品。

 劳伦斯的手下自己搞的公司,生产的是另外一种步枪。

 同样是使用7.62*63毫米子弹。但是结构和款式都不同。他们自己取的名字叫萨罗步枪。

 这些都无所谓。

 什么步枪都没问题。关键是子弹通用。

 到了华夏这边,统统叫做花旗中正……

 当然,其他的配套,比如说电力什么的,就需要自己搞定了。也可以用柴油发电机。但是柴油肯定得自己提供。

 没有弹药。

 没有子弹生产线。

 不是劳伦斯不给。是他自己也没用。

 在美丽国,生产子弹的,和生产枪械的,往往是分开的两个不同行业。

 子弹都是标准的。自己生产不合算。成本太高。

 都是那些大企业生产的。

 张庸当然也知道没有弹药生产线是很大的缺陷。但是暂时也没办法解决。

 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生产子弹的技术,比生产枪械还要高。真的。枪械可以仿造。但是,子弹却没办法仿造。

 子弹质量要求非常高。否则,要么哑火,要么炸膛。

 怎么办?

 他暂时也不知道。

 凉拌……

 先将步枪生产线搞定再说。

 现在是能搞到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忽然想到那些意大利人……

 他们是不是有办法搞到弹药生产线?

 只要有生产线,子弹的型号和规格,都是可以调整的……

 当然,枪械也可以。而且更容易。

 晋造汤姆森,就是将11.43毫米口径改成了7.63毫米口径。以便配套使用驳壳枪子弹。

 头痛……

 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他搞不定。

 转头看着劳伦斯。

 “能搞到弹药生产线吗?”

 “搞不到。”

 “为什么?”

 “现在的弹药生产线,都是那些大公司的……”

 “没有淘汰的?”

 “有。但是很贵。至少百万美元以上。”

 “这……”

 张庸只好闭嘴。

 百万美元。听听就好。去哪里搞。

 “专员。”

 “开始卸货吧!”

 “是。”

 袁正于是去安排。

 数百名的码头工人被召集起来,准备干活。

 满满的一船,全部都是机床,绝对是大活。

 张庸打电话给石秉道。让他来码头。

 半个小时以后,石秉道来到了。疑惑的看着这一切。

 这个家伙,搞了一船什么东西回来?

 “我,要你,将,它们,全部,运输,到,成都。”

 “什么?”

 “这些,都是生产步枪的机床。我要你想办法,将他们运输到成都。然后安装。然后投产。”

 “我?”

 石秉道惊呆了。

 不是,这么大的活?全部推给我?

 天!

 你张专员还真是不客气!

 从这里到成都,千里迢迢。那么多的机床,得运输多久?

 “费用,我出。”

 “这……”

 “其他的一切,你负责搞定。”

 “我……”

 “如果你搞不定,就去找能搞定的人。”

 “我找谁?”

 “有困难,找组织。”

 “你……”

 石秉道顿时无语。

 这个家伙,还真是赖上自己了。

 不但赖上自己,还赖上自己背后的组织。

 还真是不客气啊!

 但是!

 “然后用来打我们?”

 “用来杀日寇。”

 “我不能做主。”

 “我知道。我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研究。”

 “好。”

 石秉道答应了。

 一个星期,足够衡量各方面利弊了。

 张庸不再言语。将剩下的事情交给袁正。然后自己带着劳伦斯,回到了租界。

 还在赚钱要紧。

 这年头,动不动就是钱。

 再多的钱都不够。

 随便买一条淘汰的弹药生产线,都要百万美元!

 如果是要生产子弹的话,各种原材料,也是巨大的开支。所以,还得尽可能的搞到原材料。

 国内的化工企业基本上是空白。最难搞到的就是发射药。

 所以,要想方设法的囤货。

 能囤多少就囤多少。永远不用担心会被撑死。

 整个二战期间,美丽国生产了400多亿发子弹。自己能生产多少?四亿?

 那也是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须知道,八路军在整个抗战期间,消耗的弹药,也就是一个亿左右。

 哪怕是生产四千万发,也是相当大的助力。

 唉,任重而道远……

 进入咖啡厅。坐下。

 “劳伦斯先生,你认识纽约时报的人?”

 “认识一两个,两三个……”

 “他们薪水高不高?”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