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命令与征服拉丁海十三郎

第1847章 ,好像被包围了(第2页)

  就是欺负英法没有能力应对。可以造成既定事实。

  非常混乱的一段时间。

  只有穿越者才能知道历史的发展进程。

  否则,即使是再聪明的脑袋,也推演不到三个月以后会发生什么。

  但是,如果你提前知道历史的走向,那么,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中,就能利益最大化,避开致命陷阱,摘取胜利果实。

  “放手去做吧!现在,是你的高光时刻。”

  “好吧。”

  听得出,鲍勃还是有些信心不足。

  但是张庸相信,对方最后还是会按照他的建议去做的。因为对方有野心。

  想要进入下议院,必须有足够耀眼的成绩。

  眼下,就是立功的好机会。对方不会错过。

  终止通话。

  黄维纲来报告大体情况。

  不缺人。

  不缺武器弹药。

  唯独缺粮食。只有三天备份。

  一旦和日寇鏖战,三天的时间可能不够。

  现在想要去征粮,也很难。周围的老百姓都已经逃散了。

  “三天……”

  张庸若有所思。

  三天够吗?其实差不多。

  粮食问题,确实很致命。

  国军的后勤,向来都很糟糕的。杂牌军更是如此。

  枣阳附近,老百姓逃散,国府的基层组织更加是荡然无存,后勤都不知道找谁。

  正在为难的时候,忽然心思一动。

  有黄点到来。

  十几个黄点,带着很多的白点。可能有三四百个。

  部分的黄点、白点有武器。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

  疑惑。

  这是什么情况?

  难道又是哪里的游击队?

  来找自己要武器弹药的?

  没问题。

  你来我就给……

  只要是打日寇的,我都给……

  “报告!”

  一会儿有人来报,说是一位刘先生求见。

  刘先生带来了大量的粮食。足足有一百多车。每车都有两三百斤。

  “粮食?”

  张庸和黄维纲急忙到前面来迎接。

  现在这个时候,国军最需要的,其实就是粮食。哪怕是只有红薯。

  见面。

  发现是熟人。就是那位刘先生。

  哪位?

  就是和卫立煌相熟的那一位。

  当时对方和卫立煌相谈甚欢,显然来往密切。

  不过,有些事,还是要掩饰的。大家心照不宣。你懂,我懂。

  “专员大人。”

  “刘先生,你们这是……”

  “听说专员大人在这里交战,我来献绵薄之力。”

  “谢谢!谢谢!太谢谢了!”

  张庸连声道谢。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一百多车粮食,足足两三万斤呢!

  节省一点的话,差不多可以满足部队5-7天的需要。

  加上原来的三天储备,勉强可以支撑十天。

  对于国军来说,已经很充裕了。

  “刘先生,请。”

  “谢谢!”

  两人坐下来。

  就在树荫下。

  有人搬来几个木墩子。都是在战斗中被炸断的树木。

  用斧头简单的清理一下,就成了很不错的家具。战争年代,就地取材。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黄维纲知道对方是来找张庸的,于是很快告辞。

  “刘先生,有话直说。”

  “首先,谢谢张专员。”

  “不用。都是革命队伍,不分彼此。”

  张庸心知肚明。

  对方是红党的人,当然是感谢那些武器弹药。

  不过,对方的感谢,可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行动。给他送来最需要的粮食。

  国府的基层执行能力实在太差。完全不是红党对手。

  要说筹集物资,动员参军,红党更是甩果党几条街。

  中原其实很富饶。

  但是国府搞得实在是太糟糕。

  后来的汤恩伯甚至被骂水旱蝗汤,老百姓跑去支持日寇……

  “其次,是有一个不情之请。”

  “你说。”

  “国军在南阳一带,兵力空虚……”

  “我授权你们组建第五战区南阳游击大队,积极抗击日寇,你看如何?”

  “如此甚好。”

  “好。”

  张庸立刻书写命令。

  这些都是轻车熟路。

  成立一个游击大队,那是轻而易举的事。

  不要说是在关系良好的第五战区,就是在第三战区,一个游击大队,也没人在意。

  专员大人的面子,难道还不值一个游击大队?

  就是游击纵队都没问题。

  很快,命令就写好了。签名。标注日期。

  这样的手写命令,其实不规范。但是非常有用。比正式命令还有用。

  跟光头学的。

  光头特别喜欢用手谕。

  统帅部的正式命令,还有商榷推诿的余地。

  阳奉阴违的事情,屡见不鲜。

  但是,如果是手谕的话,不执行,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明知道是死路,杜聿明也不敢不执行。他手下的邱清泉也不敢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