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大画家杏子与梨

第七百零三章 然而,蝴蝶有知

寂静无声。

 

旁边曹老和他的门人弟子们,在低声的说着什么话。

 

贵宾休息厅的环绕音响系统里,也在低声播放着机场特有的钢琴乐,理查德·克莱德曼或者保罗·莫里哀。

 

但在此时此刻,这些都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安娜·伊莲娜的耳边,世界顷刻之间,便静若无声。

 

唯一重要的,只有手中的论文上的名字——卡洛尔。

 

《被时间遗忘的女画家卡洛尔:深色调印象派作品的颜色纠缠和视觉维度》。

 

这篇论文的名字很长,那种标准英文八股式的命名,专业繁复的学术名词有节奏的镶在占据一整行的长长标题之中,在标榜自身专业性的同时,吸引着学者们的目光,像是嵌着一圈彩钻的劳力士手表。

 

可安娜只是盯着那个名字看。

 

Carol.

 

C-A-r-o-L,简简单单的五个英文字母,也可能是来源于日耳曼语族的德文字母或者希腊字母。

 

它们五个连成一条珠线,彼此碰撞,在杂志纸面所构成的“斜坡”上一个一个的滚下来。

 

依次溅落进伊莲娜小姐的胸口。

 

叮当作响。

 

那些无形的字母碰撞,若是能听在耳中,所发出的一定是海顿交响乐风格般的声音。

 

明快而清脆,充满了宗教式的超脱感。

 

初听时,只觉不过和普通的圣颂歌没有本质的差别,余音却环绕在奥地利的上空,抓住了欧洲作曲家们的心,盘旋不去,往后整整两百年。

 

安娜的心,也被这个声音所捉住了。

 

《雷雨天的老教堂》、早期印象派作品、被遗忘的女画家,以及——卡洛尔。

 

这一个又一个单词全部组合在一起,多米诺骨牌依次排列,最终又在同一个漫漫长音中,一起倾倒。

 

像是两个世纪前,有人拨动了琴弦。

 

一百五十年后。

 

音符却姗姗来迟的响在了新加坡的机场里,响在了轮椅上的年轻女人的胸口,让整个世界都一起为此而屏息凝神。

 

这迟来的哀婉之音。

 

“C-A-r-o-L……Carol.”

 

那个音符弹跳在安娜的心中,对她这么说道。

 

伊莲娜小姐翻动着手上的论文。

 

她浏览着纸页间有关《雷雨天的老教堂》的一切信息,关于它的发现,艺术造诣,用笔风格的研究,色调与美学,还有论文的作者们对于画家身份的推测。

 

和很多学术论文一样,这是学术研究而非考古传记。

 

篇幅有限。

 

关于这篇《雷雨天的老教堂》的发现,论文的两位写作者只是浅浅的说了一句,是在仰光一次机缘之下,发现了一幅老画。

 

油画的美学分析倒是写了很多。

 

这幅画与雷诺阿用笔风格的对比分析,与德加用笔风格的对比分析,对比梵高,对比毕沙罗甚至是透纳。

 

还有对印象派演变的理解,画作的哪一部分是典型的印象派,哪些笔触又带着浪漫主义的特征。

 

这些东西,他们的有些写得问题,推论略显牵强。

 

有些他们写的有道理,但分析的过程难免有年轻人的青涩。

 

还有些东西,顾为经和酒井胜子虽然写得不错,但伊莲娜小姐可以一边用左手在钢琴上弹出C大调音阶,一边用右手给奥古斯特梳毛,在陪着大狗狗玩的空隙里,写出比这更为深刻的陈述。

 

……

 

以安娜的审美标准。

 

这篇《亚洲艺术》上的论文,远非无可挑剔的“完美”论文。

 

它甚至连“有力”的论文都称不上。

 

行文之间充斥着各种作者的犹疑、推测和不确定。

 

对比分析不够专业,给出的观点不够有说服力,而且难免有没有论据可以写,强行凑数以填充文章的嫌疑。

 

他们给出的身份论断也很潦草。

 

尽管如此,伊莲娜小姐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全部都读完了。

 

这是一篇数千词的论文。

 

不算长,也不短。

 

关于这幅画,顾为经和酒井胜子两个人在文章中说了很多,又在文章中说了很少。

 

在安娜的眼里,长长短短,零零总总,无非就是“Carol”这五个字母而已。

 

它宛如是只由一种琶音构成的旋律。

 

弹来弹去,不过便是几个琴键在不同位置的往来重复。

 

可无论弹了多少遍,听了多少次,伊莲娜小姐却总是听不够。

 

她听的有点想哭。

 

安娜想,不能哭。

 

哭是年轻姑娘的特权,但不是伊莲娜家主的特权。

 

年轻代表着娇弱。

 

女性是柔软的,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是柔弱的。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比坐在轮椅上的年轻女人更显得娇柔、柔软且柔弱,那么就是坐在轮椅上哭哭啼啼的年轻女人。

 

她讨厌这样。

 

如果曹轩是一座雕塑。

 

那么安娜也是,她不光是人,她也是圣女贞德或者其他什么类似的东西。

 

她是伊莲娜家族最后的女儿了。

 

不管这个家族代表了什么、意味着什么,不管她的祖先赢得了多少的荣耀,亦或者是犯下了多少的罪。

 

她都是伊莲娜家族最后的女儿,也是家族最后的象征。

 

她必须有力、必须强大也必须要“熠熠生辉”。

 

雕塑是不会哭的,就像雕塑是不会流血的一样,即使被宗教裁判所绑在火刑架上,你也应该平静从容的等待火光将你所吞没。

 

“刚点火时,她叫了不止六遍耶稣,特别是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她用坚定的声音叫着耶稣。几乎在场所有人都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她讨厌女子公学的气氛,但安娜清晰的记得,学校里的老校里的老嬷嬷是这么以读经般的口吻,念出贞德的故事。

 

她的成绩从来都是最好的。

 

“用坚定的语气,叫着耶稣。”

 

贞德不哭,所以其他人忍不住,要落下泪来。

 

所以行火刑的刽子手会因为害怕自己因处死了一位“圣女”而下地狱,而辗转难眠。

 

如果圣女贞德忽然哭了起来。

 

那么……谁还会追寻着她,如果她露出了娇柔、柔软且柔弱的一面,那么谁还会跟随着她的背影,走向战场呢?

 

或许此时此刻。

 

机场的贵宾休息室里没有记者,但她身边的不远处,就是曹轩和他的弟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