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大画家杏子与梨

第七百七十一章 对比(第3页)

呵。

崔小明找上顾为经,固然是没安什么好心。

他刚刚那些话,倒还真的算是发自肺腑的好话。

还是那件事——刚刚的话,有很多,原本是想要私下讲给伊莲娜小姐听的。

忽弄顾为经这种人,也许很容易。

可崔小明要是敢拿一些假大空的套话去糊弄安娜,那真的是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了。

“何为绘画的骨架?我想,吴冠中先生已经用这样的一幅杰作,很清晰的讲给了在场所有游客听了。”

“它是点,它是线,它是面。”

“点,连点成线,移线成面。任你是东方的国画也好,任你是西式的油画也罢。点线面都是够成一幅作品最为基础的元素。它们所有绘画作品共同的起点与终点。”

“在点、线、面之上,油画与国画水陆同源,殊途同归。一幅气韵相通的融合之画,应该是在点线面这个基础原素之上,就注入了两种艺术思想的活力。在这个基础之上层层堆叠……”

这也是崔小明和顾为经艺术风格的区别。

在崔小明的心中,朗世宁的绘画风格更多的为了要照顾清朝王室的审美,将西方传统油画技法和中国传统国画技法相融合。

而他自己则要走的更远,触及到了艺术的最基础的元素。

“倒让你捡了个便宜。”崔小明心中讥笑。

这些金玉良言。

换个场合,顾为经拿着多少钱来换,他也不会教给对方。

……

不提崔小明的得意。

落到外人眼中,两位年轻画家之间,短暂而精彩的争论,又是另外一番值得琢磨的意味。

特别展厅里的场面,都有点谈不上争论了。

争论得有“争”。

有来有往,唇枪舌剑,才叫争。

顾为经和崔小明之间的对话,几乎是崔小明一直在说,顾为经一直在听。

崔小明对各种绘画理论,各种美术思想脉络,信手拈来,谈起话来没有任何停顿。

顾为经那里只是沉思,静立,偶尔微微点头。

这个年轻的男人身上有一种范儿——

身材纤瘦的一个小伙子,展厅里日光般浅淡的补光灯的余晖洒在他的黑色的发丝,抿在一起的嘴唇,还有领子上的那一粒的金属的纽扣,映衬出不同色泽的光绘。

他人静静的站在那里。

身上的一点光泽,却在以亚洲人的角度来说,稍为有一点点苍白的皮肤上游动、变幻。

顾为经身上的散发出来的气息,和前方展台上所摆放的那幅《水乡人家》的画作很像。

色光在浅色的画布浅色的皮肤之间流转游移,有一种天然的灵动气息,一种天然艺术的气息。

普通的游客没有那么多专业的解读,用最浅白的理解:展台上的《水乡人家》摆在哪里,摆在博物馆防弹展柜中,摆在嘉士德的拍卖台上,摆在公交站台的橱窗宣传栏里,哪怕是摆在田间农舍的粪筐之上。

所有人看到那幅画的人,可能都会忍不住的觉得,那大概是一幅好的作品。

水平有多高不清楚,但“像是”一幅艺术品。

而顾为经站在哪里,走在樟宜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里,站在佛莱士酒店宴会厅外的阳台边。

哪怕像这样,简简单单的站在展柜旁。

所有人看到顾为经的人,可能都会认忍不住觉得,他水平多高不清楚,但——看着就“像个”艺术家。

和崔小明比起来,崔小明的五官要更加漂亮,立体一些,可顾为经会更“美”。

漂亮与美的区别,就体现在这里。

但看着好看没用啊!看着像艺术家也有没用,你得有真材实料。崔小明明显完全把顾为经从谈吐和见识上压制住了。

顾为经的表现未免让人有些恨其不争。

两个人这幅模样,不像是有什么融合画的“大道之争”,而像是崔小明身为前辈,在指点管教后辈。

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相似的念头。

两个人都是本次狮城双年展主办方请来的参展画家。

就算不懂行的人,也知道,以这么年轻的年纪就能参加这个等级的国际双年展,肯定是很厉害很厉害的事情。

就算是不懂行的人,却也明白。

两个人争论能争论成这个样子,大概……这个叫胸口挂着“顾为经”的年轻男人,确是不如那边的崔小明。

……

可能是顾为经自己也认输了。

他听完崔小明的理论,沉默良久,竟然没有说出任何反驳的话语。

顾为经终于看够了眼前的《水乡人家》,把头扭过来望向崔小明。

“说的好。真的很好。”

“关于这幅画技法结构的见解……我不如你。”他慢慢的说道。

就这么认了!

就算崔小明知道只要谈到吴冠中,他就输不了,可顾为经的回答还是让他惊愕了一瞬。

这赢的也太简单了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