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大画家杏子与梨

第八百九十七章 幽默故事(第2页)

 刘子明举起了空闲的右手。

 “更成功的,更受评论家喜欢的,更受人们所追捧的那个青年大师,艺术神童伦勃朗。人人都喜欢的伦勃朗。”

 他竖起第一根手指。

 “陷入职业生涯滑铁卢里的,被委托人拒绝支付酬金的,让艺术评论界畏惧的不知该如何开口的伦勃朗。”

 他又竖起第二根手指。

 《玛利亚·特里普肖像》让委托人很满意,在评论界饱受赞誉,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它。

 它是一幅足够完美的作品,带着显著的巴洛克式样的色彩风格,兼具十七世纪时能把一位西欧的画家送至成功殿堂的一切的必备要素。

 女人站在深色的斗拱门廊之下,手指轻柔的扶在腰边。

 她的皮肤红润而洁净,细腻的像是用瓷片烘烤而成,而非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光亮的看不到任何纹理。

 纹理是凡人衰老的象征。

 永具童真的圣女,纯净而高贵的天使,她们不需要肌理或者皱纹做为自己无用的点缀。

 与之相反的是。

 她身上的服装,颜色很简单,除了白色和黑色两种调子之外,只有一点点的翠蓝。

 它又被描绘着极尽华丽。

 伦勃朗几乎在以一种炫技式的卖弄手法,来描绘着特里普小姐身上的蕾丝花边。

 与翻看巴赫的乐谱的时候,总能在乐章的一些角落,看到由德语的音符唱名所组成的“BACh”这个单词,然后会心一笑一般无二。

 早年间伦勃朗的油画里,总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蕾丝边角。

 它是画家独属自己的签名。

 伦勃朗先生画蕾丝边堪称欧洲画家里的一绝,在1639年开始创作的《玛丽亚·特丽普肖像》,便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极大成之作。

 衣裙,披肩,前后衣襟上的各种装饰性制的蕾丝系带,一层套着一层,一片压着一片。

 黑色的衣裙上镶着金丝,金丝上压着彩线。

 因为光线的关系,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神秘的翠蓝色,再往上则是白色的披肩从深褐色的背景里延展了出来,发源于深色调的底色,又隐没入纹理细制的衣裙。

 她看上去不像是一个人。

 而像是一座山。

 一座夜色里,山顶覆盖着层层白雪的山丘。

 它是一幅画出来就必定会成功的作品,评论界对这幅作品的追捧和关注也不光是因为伦勃朗的笔触,也因为这幅画所背后的意含。

 伦勃朗在1640年前后,接到了来自特里普家族的两笔大订单。

 他总共给两个女人画了两张作品。

 一幅给寡居的特里普夫人,以赞颂她的贞洁品行和富有端庄。

 一幅给即将出嫁的特里普小姐,祝福这位整个荷兰北部地区最富有的财阀女继承人的爱情永远坚贞,希望神圣的婚姻能够得以通向神圣的永恒。

 怎么。

 你是对特里普夫人的贞洁有意见,还是对特里普小姐的婚姻通向神圣的永恒有意见?

 除了明显太没眼力见儿的人,谁会闲得没事,给人家特里普家族的婚礼唱唱反调啊。

 仅仅一年之后。

 伦勃朗所创作的《夜巡》,它画面的表现力又完全呈现出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特里普·小姐的肖像是一座雪山。

 夜巡就是一堆海边的礁石。

 前者以精致的庄严取胜。

 后者以斑驳的活力触动人心。

 除了艺术史著名的争执——民兵公会的军官们在订购《夜巡》的时候,所有人AA制均分了伦勃朗的佣金,结果拿到画一看,人物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有人站在C位,有人只隐约露了个侧脸,大家因此十分不爽以外。

 另外以当时的审美来看。

 伦勃朗的画风其实是很粗糙的。

 风格的粗糙。

 笔触的粗砾。

 自《夜巡》开始,伦勃朗受到了评论界的攻击,被雇主拒绝付款,甚至惹上了一些有关酬劳的诉讼官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粗糙的画风。

 画室的雇主和画家的赞助人不能接受,便是因为,有人坚持认为伦勃朗交了一幅半成品出来。

 他们想要的是伦勃朗完美无瑕的作品。

 而非粗砾斑驳的作品。

 伦勃朗以精致触及粗糙,尝试以绘制特里普小姐披肩上蕾丝花边的虔诚态度,去描摹坑坑洼洼的独特质感,光和影在画布上交错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