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再回青州
以青州刺史林源中以及新任别驾李长策为首,青州大小官员乌压压跪伏在道路两侧,个个屏息凝神,大气不敢出,空气中弥漫着未散的焦糊味和一种深切的惶恐。
李长策的官袍穿得一丝不苟,额角却渗着细密的汗珠,他深知自己此刻的位置如同坐在火山口上,背上担着千斤重的担子,更甚于身旁的刺史大人。
“臣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官员的声音参差不齐地响起,透着一股虚弱和不安。
皇帝并未立刻叫起,御辇在跪伏的人群前缓缓停下。他锐利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或苍白、或惊惶、或强作镇定的脸,最后落在李长策身上。景安见状,上前高声道,“李大人,近前回话。”
从前的他只是一个地方七品小官,何尝见过这么大的阵仗,李长策连忙起身,小步快趋至御辇前,再次躬身,“臣在!”
“灾情如何?民怨可曾平息?”皇帝开门见山,语气不容敷衍。
李长策深吸一口气,语速略快但条理清晰地禀报,“回陛下!自朝廷赈粮陆续运抵,臣即遵照陛下旨意,于州城及受灾诸县设立粥棚、发放口粮。眼下灾民已基本得食,哄抢府衙、冲击富户之事已止息。臣又组织人手,清理废墟,协助灾民搭建临时居所,发放防疫草药。粮价在陛下严令与赈粮冲击下,虽仍高于常时,但已大幅回落,市面渐复秩序,灾民已初步安顿。”
他顿了顿,补充道:“只是……粮仓亏空之事已传开,百姓心中疑虑难消,唯恐朝廷赈济难以为继。”
皇帝面无表情地听着,直到李长策说完,才微微颔首,“能在如此短时内稳住局面,弹压民乱,安顿灾民,你做得不错,没有辜负朕的信任。”
这句肯定让李长策紧绷的神经稍松,后背却已被冷汗浸透。
“然则,”皇帝话锋陡然转厉,目光如电扫视全场,“青州数百万石国储粮,竟成空仓,架阁库付之一炬,关键人证下落不明!此乃动摇国本、祸乱江山之大罪。朕亲临此地,非为观景,只为彻查此案,揪出蛀虫,以正国法,以儆效尤!”
帝王的声音在寂静的街道上回荡,带着雷霆万钧之势,“随行官员各司其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朕给你们十日之期,十日之内,若查不出个子丑寅卯,提头来见!
谢允——”
“臣在!”谢允立刻出列。
“朕命你为总协调,统筹此案查办,一应人手、资源,由你调度。秦王齐瑾、楚王齐琰,从旁协助谢卿,务必尽心竭力。
”皇帝的目光落在两个儿子身上,带着审视与期待。
“儿臣领旨!”齐瑾与齐琰齐声应道,神色肃然。
“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谢允躬身领命,深感肩上重担。
皇帝一行安置在青州刺史府邸。府邸虽尽力收拾过,仍难掩仓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现任刺史林源中,年逾五十,身形微胖,一张圆脸上堆满了谦卑甚至谄媚的笑容,先前在城中跪了一次,如今更是在府门前跪迎。
皇帝步入正厅落座,林源中便像陀螺般忙前忙后,亲自奉茶,指挥下人,口中不停地说着“陛下舟车劳顿,臣罪该万死”、“府邸简陋,委屈圣驾”、“已备下本地时鲜,请陛下娘娘品尝”之类的套话,姿态放得极低。
待皇帝稍作歇息,问及粮仓亏空案的线索时,林源中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换上十二万分的为难与惶恐。
“陛下明鉴!臣……臣惶恐啊!”林源中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上渗出更多汗珠,“永丰仓乃州城重地,向由仓曹参军直接管辖,架阁库更是有专人看守,账册管理严密……臣身为刺史,虽有督察之责,可……可这具体账目出入、日常盘查,实在难以事必躬亲啊!谁曾想……竟出了这等塌天大祸!
那看守架阁库的小吏,臣已命人全力缉拿,可至今音讯全无,想是……想是已遭毒手……至于亏空,这账册尽毁,线索断绝,臣实在是无从查起,请陛下治臣失察之罪!”
他磕头如捣蒜,涕泪横流,一副痛心疾首又束手无策的模样。
皇帝耐着性子追问了几处细节,林源中要么推说“前任移交时便是如此”,要么就含糊其辞“似乎略有不足,但未及深查”,再问急了,便只剩下“臣愚钝”、“臣有罪”的磕头请罪。他那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姿态,像一层厚厚的油污,让皇帝看得心烦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