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再回青州(第2页)
“够了!”皇帝猛地一拍桌案,茶盏震得叮当作响,“一问三不知,要你这刺史何用?”
“臣有罪!臣该死!”刺史大人磕头如捣蒜。
“罢了罢了,你先下去罢……”齐越扶额,无奈挥了挥手,将他赶了出去。
林源中如蒙大赦,连滚爬爬地退了出去,那副狼狈相让一旁的皇后和贵妃都微微蹙眉。厅内一时陷入沉默,只有皇帝压抑的怒气在空气中弥漫。
皇帝深吸一口气,压下怒火,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齐瑾和齐琰,“你们方才也听到了,林源中此人,圆滑事故、阿谀奉承,指望他是指望不上了,青州这盘棋,你们有何看法?”
秦王上前一步,神色沉稳,“父皇,儿臣以为,账册虽毁,但如此庞大的亏空,绝非一日之功,更非区区小吏所能遮掩,其背后必有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林源中身为刺史,即便不是主谋,也必是知情者,甚至是参与者。他此刻装聋作哑,无非是想置身事外,或等待风头过去,但人心浮动,必有缝隙。儿臣建议,可暂避其锋芒,行暗访之策。”
他顿了顿,条理清晰地说下去,“其一,可令谢尚书明面上继续追查架阁库失火、人证失踪等线索,大张旗鼓,吸引对方注意。其二,儿臣愿与六弟微服简从,深入市井、乡野、漕运码头,甚至潜入灾民安置之所。百姓、商贩、船夫、底层胥吏,这些人身处其中,或多或少知晓些内情,只是畏惧官威不敢言。暗访之下,或能听到真话,发现账册之外的人证物证,拼凑出蛛丝马迹。待掌握些许实据,再回头敲打林源中之流,定能令其阵脚大乱,露出破绽。”
皇帝听罢,赞许地点了点头,看向老六,“阿照,你觉得呢?”
齐琰拱手,带着一丝少年心气道,“父皇,儿臣也觉得三哥之法言之有理,此案关键仍在证据二字。”
皇帝问,“账目被毁,那你觉得该如何查起呢?”
他目光灼灼,思路清晰,“其一,应立即封锁所有涉案仓廪,哪怕已空,也要严加看管,防止再遭破坏。同时,彻查所有与粮仓、漕运、税赋相关的公文往来副本、驿站记录、甚至各衙门间传递的便条、签押。架阁库焚毁的是正本,但日常运作必有副本留存于相关衙署,或抄送、上报的记录。哪怕只言片语,也极可能指向亏空流向或经手人。
其二,粮仓亏空,必有去处。或倒卖于黑市,或囤积于私仓,或贿赂于上官。儿臣以为,当从青州及周边大粮商处着手,严查近两年大宗粮食交易记录,尤其是官仓出陈易新期间,是否有异常交易;同时,秘密查访城内城外可能存在的、不属于任何官仓或大商号的秘密储粮点。只要找到这批消失的粮食,或抓住倒卖的尾巴,顺藤摸瓜,定能揪出幕后黑手。”
皇帝听着,脸上的怒容渐渐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虑,他看看沉稳老练、善于洞察人心的齐瑾,又看看锐气逼人、直指核心的齐琰,缓缓开口——
“谢允。”
“臣在。”
“秦王、楚王所言,皆有其理。暗访民情,明查实证,双管齐下,并行不悖。朕命你居中调度,明暗两线,皆由你总揽,所需人手、权限,朕一概允准。”
皇帝的声音带着决断,“至于林源中,此人圆滑老练,对朕缺失忠心,你来处理。
彘儿、琰儿,你们是朕的儿子,这青州的浑水有多深,你们就亲自去趟一趟,十日之期,朕等着看你们的本事。”
“儿臣遵旨!”齐瑾与齐琰齐声应道,眼神碰撞间,有默契,也有无声的较量。
“去吧,”皇帝挥挥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更深的是对儿子们的期许,“各行其是,务必小心。”
……
午后,刺史府内一片静谧。皇帝、皇后与贵妃连日舟车劳顿,各自回房小憩。齐瑾与齐琰也领了旨意,各自带着人手匆匆离去,偌大的府邸更显空旷。
元熹百无聊赖地倚在窗前,看着窗外刺目的阳光和蒸腾的热气,心头那点因旅途带来的新鲜劲儿早已褪尽。白日的肃杀让她觉得压抑,官员们小心翼翼、屏息凝神的模样更是无趣。她想起谢贞观,那个在羽林军中挺拔如松的身影,此刻应当也在府中护卫。
念头一起,她便起身,带着贴身宫女,朝外院侍卫们驻扎的偏院走去。刚穿过一道月亮门,便听见前方传来凌厉的破空之声。
只见院中,谢贞观身着劲装,正将一杆长枪使得出神入化。
枪影翻飞,矫若游龙,尤其是那一招回马枪,更是凌厉刁钻,枪尖如毒蛇吐信,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骤然回刺,快、准、狠,尽显沙场杀伐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