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春闱舞弊案

按理来说,谢允他身为中立,此案又不在他管辖范围内,他本不应该掺和其中,然而,多年为朝廷选贤举能,他终究不忍无辜之人被陷害,又没有证据能证明他们是被冤枉的,最终他决定暗中提醒沈相一番,劝他不要残害忠良,不要将事情做的太绝。

 

……

 

政事堂的偏厅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那股无形的凝重,窗外春光正好,映着新抽的柳条,但室内的气氛却如同深秋寒潭。

 

“沈相,”谢允放下茶盏,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打破了沉默,“关于今科春闱的几桩疑案,尤其是那宋济与曹膺之事,刑部与都察院那边,似乎查得颇有些……胶着?”

 

沈攸正提笔批阅一份奏疏,闻言笔尖未停,头也未抬,只淡淡道,“哦?谢尚书也关注此事了?科场舞弊,国之重典,自当详查。证据确凿者,自有国法处置,陛下圣明烛照,必会明断。”

 

他语气平淡,仿佛在谈论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公务。

 

谢允微微倾身,目光直视沈攸的侧脸,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寻和劝诫,“下官职责所在,吏部考功,亦需察其德行。曹膺此人,下官虽与其不甚熟稔,但也知他性情疏狂,才情卓绝,昔年殿试风采,下官至今难忘。如此人物,若因些许流言蜚语、构陷之词而蒙冤折损,岂非朝廷之失?”

 

他刻意加重了“构陷之词”四字的分量,目光如炬,试图穿透沈攸那层伪装。

 

沈攸终于搁下了笔,缓缓抬起头。他的眼神深邃依旧,却像古井无波,深不见底,嘴角甚至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但那笑意并未抵达眼底。

 

“谢尚书爱才之心,老夫感同身受。”沈攸的声音依旧平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冰冷,“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宋济是否舞弊,曹膺是否泄题,自有三法司依律查证。若其清白,清者自清,流言自会消散;若其有罪,纵有惊世之才,亦当伏法,以儆效尤。谢尚书如此抬举曹膺,不是为了旁人罢?”

 

他顿了顿,目光终于与谢允锐利的视线相接,那眼神里没有退缩,只有一种历经沧桑的、近乎冷酷的平静,“至于‘构陷’之说……谢尚书,官场如棋局,落子无悔。有人行差踏错,自然有人纠偏补漏。网罗既张,入网之鱼,是自投罗网,还是被网罗所困,有时,也未必分得那么清楚。重要的是,这张网,是为了护住这池水不被搅浑。”

 

这番话几乎已经挑明——沈攸承认了那张网的存在,甚至暗示曹膺就是那条“入网之鱼”,他并未直接承认构陷,却将曹膺的处境归咎于其自身的“行差踏错”和必然的“网罗”。

 

谢允心中微沉,知道沈攸心意已决,且毫无悔意,他只决定心中烦闷,沉声道,“沈相深谋远虑,下官实在是佩服。只是为政者,当以正道……若一味以力压之,恐失清流之心,反生肘腋之患。沈相作为陛下的重臣,自改有深谋远虑,分得清孰轻孰重啊,是不是?”

 

这是最后的劝诫,也是警告。谢允点明了你沈攸先是大晟和皇帝的臣子,才是楚王的臂膀,孰轻孰重,你要分清。

 

沈攸脸上的那点笑意彻底消失,眼神变得锐利如刀锋,直刺谢允,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背对着谢允,声音不高,却字字如冰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和一丝冰冷的警告,

 

“谢尚书,你的忠告,老夫记下了。但此案牵连甚广,圣心已有定见。为免节外生枝,徒惹风波,谢尚书还是专注于吏部铨选,莫要过多涉足为好。”

 

他转过身,目光沉沉地锁住谢允,那眼神不再有丝毫掩饰,充满了上位者的威严和一种“你越界了”的明确信号。

 

“这池水下的暗流,远比表面看到的要深、要急。有些朽木,看似还能支撑,实则内里早已蛀空,若不及时清除,恐累及整座殿堂。至于清流之心、肘腋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