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猜忌

不久后,翰林院依照规矩整理尘封多年的地方志和前朝旧档。沈攸早已布局,他安插在翰林院的心腹门生,在整理洪熙年间永州府相关卷宗时,“无意”中翻出了一份尘封的旧档——一份洪熙十七年永州府官员举荐名单的副本。

 这份名单本身平平无奇,关键在于名单末尾附注的一行小字:

 “此名单经太子殿下过目嘉许,尤以吏部考功司候选主事谢允为佳,殿下赞其‘识见明达,有古直臣风’,特赐六经勉之。”

 沈攸的门生又以“补充史料、理清细节”的名义,将这份档案上报给负责修撰国史的官员。在整理誊抄过程中,这份信息又在意料之中被“不慎”泄露出去,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精准地落入了秦王党耳目的范围。

 消息传到谢允和齐瑾耳中,联想到陛下近来对秦王声望日隆的不易察觉的微妙态度,两人瞬间警觉——这绝非简单的旧档整理,很可能是楚王派想要借此来闹事。

 谢允深知皇帝对此事的敏感程度,目标绝不仅仅是翻旧账,而是要将他打成“怀章旧党”,暗示他一直就心怀二志,是太子党是为赵王办事,为陛下心腹时却悼念先太子,甚至影射他现在扶持秦王是出于对旧主的愧疚和补偿。

 谢允深知,自己必须必须主动澄清,掌握主动权,同时严密监控翰林院和清议动向,防止对方借题发挥。

 然而,沈攸的布局更深,他已通过遍布朝野的门生故吏,在清流士子和部分中下层官员中,极其隐秘地散布一种论调——

 “听闻谢尚书在私下场合,曾无意间提起过怀章太子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对官员多有体恤,深得民心。唉,可惜天不假年,怀章太子殿下若在,以其仁德贤明,必是旷世明君啊……”

 这种论调如同幽灵般在京城某些圈子里流传,却真假难辨。

 很快,这些流言如同长了翅膀,飞进了负责监察风闻的御史台,也飞进了皇宫深处。

 当这些风闻最终汇集到齐越的御案上时,这位帝王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立刻秘密召见了谢允。

 勤政殿内,烛火摇曳,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身为少年相识的挚友,纵然君臣有别,齐越还是想同他坦诚相见。

 “子诚,”齐越一如既往地唤着谢允的字,声音听不出喜怒,目光却锐利如刀,“今日京城中传出的种种流言,你可都听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