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态又崩了

 “流官制。” 

 秦枫这次没有只在心里嘀咕,而是看着一筹莫展的朱元璋,从嘴里慢慢吐出三个字。 

 虽然这三个字,未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毕竟对抗人性是亘古不变的难题。 

 但是能够从雍正年间开始盛行,一直延续到后世的规矩和法则,哪怕并不完美,也一定有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事实上,从广东回来之后,秦枫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尤其是广东当地的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再跟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结合在一起之后,形成的那股堪称强大的合力,几乎让外面任何人都再也无法插手进来,哪怕是皇帝的命令,也难以推进。 

 “流官制?那是什么?”朱元璋果然好奇地瞪起眼睛,愿闻其详。 

 “流官,由朝廷委派,到地方任职。”秦枫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娓娓道来,朱元璋洗耳恭听,极为认真。 

 “大到主政一方的布政司使,小到知县这个级别,都不采取固定的方式,而是指定一个任期,比如说知县三年,知府以上的官员五年,大概这样。” 

 “任期一满,那就必须要调任到另一个地方来任职,当然了,还要看他在具体任期之内,表现的政绩等综合情况如何,若是考评优秀,那就考虑升官,反之可以考虑降级使用。” 

 官员……到处流窜?! 

 朱元璋越听越奇怪,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流民,可不是什么正经词儿。 

 那么这个流官,难道就是秦枫想出来的好办法? 

 确定不是蒙我的? 

 可是,这次秦枫心声里也并没有什么猫腻,而是做到了心口如一,的确是真心实意给他出谋划策,朱元璋虽然茫然不解,但并没有打断,而是示意秦枫继续说下去。 

 “流官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官员在地方上坐大,形成坚固的势力,甚至开始出现很难控制的地方割据!” 

 这句话,倒是说到了朱元璋心里! 

 地方割据,这是任何帝王都不能忍受的。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明朝刚一建立,各地的民政和军事,就是分属不同的官员,确立了布政司使和都指挥使各司其职的地方政治结构。 

 不过,倘若时间长了,布政司使和都指挥使,也渐渐联合起来呢? 

 毕竟天高皇帝远,他们反倒是距离很近,频繁走动之下,越走越近,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