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章 不可或缺性

格里芬那边的工程师哪个不是在枪林弹雨里调试设备的?并且大部分都是格里芬自己的工程师人形。

 

你火神重工或许能远程控制自己的麾下的人形,但能控制格里芬自己制造出来的人形吗?能控制陈树生自己用dni筛选过的人形吗?

 

你们实验室里那些花里胡哨的仪器,在人家眼里跟玩具似的。

 

最搞笑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储备”,厚得像砖头的专利证书在档案室里堆成了山,可惜大部分都停留在ppt阶段。就像那个吹了五年的“量子防护盾”项目,投入了几个亿,最后就憋出来个会发光的雨伞——下雨天还得担心漏电。

 

智能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的产品宣传片,特效做得比好莱坞大片还炫,实际样品却粗糙得像小学生手工课作业。

 

陈树生人看到这些,估计连嘲讽都懒得嘲讽。

 

毕竟在战场上,敌人可不会给你时间翻阅技术手册。

 

你火神重工的工程师再厉害,能厉害过子弹?

 

你们的专利再多,能挡得住炮弹?

 

战术平板上那个代表“技术优势”的进度条闪得再欢,在实战派眼里也就是个会发光的玩具。

 

会议室角落里,那盆号称能净化空气的智能绿植突然蔫了——可能是被这股子纸上谈兵的气息给熏的。

 

投影仪上的渗透计划还在循环播放,每个步骤都设计得尽善尽美,就是忘了考虑最关键的一点:陈树生和他的人,从来都不按套路出牌。

 

这帮商业精英的如意算盘,在真正的战士眼里,幼稚得像是用积木搭成的城堡,一脚就能踹个稀碎。

 

在火神重工那些锃光瓦亮的总部大楼里,至少这帮西装革履的家伙们还保持着最后一丝清醒——知道技术才是吃饭的家伙。

 

智能工厂的数据面板上,生产线良品率的曲线图虽然起伏得像过山车,但好歹还在运转,这在他们那些欧洲同行眼里已经堪称工业奇迹了。

 

那些欧洲老牌军火商才叫一个离谱,祖上靠造大炮发的家,现在会议室里摆的都是抽象派艺术雕塑。

 

他们的研发中心改成了网红咖啡厅,流水线工人个个留着艺术家发型,最新款的突击步枪上居然还雕刻着文艺复兴风格的花纹——美其名曰“军工美学”。

 

新风系统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却怎么也吹不散那股子“祖上阔过”的腐朽气息。

 

火神重工至少还记得定期给工程师们发工资,虽然管理层的奖金永远是技术部门的十倍。智能咖啡机给技术员们准备的虽然是速溶咖啡,但好歹没往里面掺洗衣粉。

 

有个车间的机械臂甚至偷偷设置了“管理层勿扰”模式——检测到西装革履的靠近就自动降低工作效率,堪称工业版的面子工程。

 

反观欧洲那边,那些曾经造出虎式坦克的工厂,现在转型做电动自行车都费劲。

 

他们的产品手册厚得像百科全书,可惜三分之二篇幅都在讲企业历史有多辉煌。

 

有个德国老厂最新推出的“智能步枪”,连保险栓都是触屏控制的——结果在雨林测试时直接死机,还不如烧火棍好使。

 

火神重工的仓库里至少堆的是能用的产品,虽然性能比宣传打了七折。

 

而欧洲同行的展示厅里,那些镀金的样品枪精致得能进卢浮宫,可惜扳机扣下去十次有八次卡壳。

 

有个意大利厂商的智能瞄准镜,开机要先看15秒广告——这创意拿去参加当代艺术展说不定能拿奖。

 

最讽刺的是,这些欧洲老厂的市场部还在用二战时期的宣传语,仿佛“日耳曼工艺”“英伦品质”这些金字招牌至今仍能唬人。

 

他们的年度报告里充斥着“传统”“传承”之类的字眼,活像一群守着祖传菜谱却连蛋炒饭都做不好的破落贵族。

 

而火神重工至少知道要定期更新设备,虽然新买的机床经常被管理层当成拍照背景板。

 

就连公司的Ai系统都看不下去了,有次某个欧洲厂商的智能客服被问到产品性能时,居然自动回复:“亲,这边建议参考我司1914年型产品说明书。”

 

这个很快就在自媒体上传疯了,被戏称为“百年军工传统的数字化延续”。

 

而火神重工的Ai至少还记得提醒工程师定期保养设备,虽然保养申请总要等管理层渡完假才能批下来。

 

在欧罗巴那些挂着百年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下,武器数据造假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精致的艺术。

 

那些镶着金边的产品手册里,性能参数漂亮得像时尚杂志p过的模特,实战表现却堪比老年活动中心的太极拳——架势挺唬人,真打起来连广场舞大妈都干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