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章 公关应对(第2页)
毕竟当整个行业都在比烂的时候,最会讲故事的玩家永远能笑到最后——哪怕他们造的东西根本飞不起来。
新风系统突然“打了个喷嚏”,把桌上的年度报告吹得哗哗作响,仿佛连机器都在感叹。
造飞机的果然不如炒飞机概念的。
在这个比烂的世界里,军火交易早就变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行为艺术。波音公司的火箭炸得越灿烂,洛克希德的股价涨得越欢实,大家心知肚明这就是场大型金融魔术秀。
那些标价几个亿的战斗机,拆开包装一看,里面的技术含量可能还不如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至少手机炸了还能上个热搜,战斗机坠毁了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欧洲那些军工复合体的大佬们,现在开会讨论的不是怎么提升武器性能,而是怎么把账做得更漂亮。
他们的财务报表写得比科幻小说还精彩,一架标价三亿欧元的战斗机,其中一亿五是“研发成本”,八千万是“品牌溢价”,剩下七千万才是实际制造成本——就这还得含泪赚你五千万。新风系统勤勤恳恳地运转着,却怎么也吹不散会议室里那股子“分赃快乐”的铜臭味。
最绝的是他们的“创新定价策略”,同一款导弹卖给A国三千万,卖给B国就能标价一个亿。差价去哪了?当然是进了中间商的“特别服务费”。
有个军工巨头的财务总监甚至开发了套“动态定价系统”,能根据客户国家的腐败指数自动调整报价——越腐败的地方要价越高,反正最后都是老百姓买单。
那些号称“最先进”的武器系统,测试时永远在晴天进行,就怕下雨天露馅。
德国的坦克在沙漠里跑得欢,一到泥泞地带就趴窝;法国的导弹在晴天百发百中,遇到多云天气就开始表演“布朗运动”。
意大利人更绝,给鱼雷装上了“艺术模式”,发射后能不能命中全看海神波塞冬的心情。
媒体们配合得那叫一个天衣无缝,把失败的导弹试射吹成“技术验证”,BBC将坠毁的战斗机美化为“可控着陆测试”。
有个军事评论员甚至发明了新词:“非预期成功”,专门用来形容那些炸得特别有艺术感的武器试验。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更是个个都是语言艺术家,能把军火商亏损的财报解读成“战略性投入”。
这个时候真的是不得不佩服人家的造词艺术了。
董事会里的老爷们喝着陈年威士忌,看着银行账户里不断跳动的数字,笑得比当年打赢世界大战还开心。
他们的智能手表时刻监控着各国国防预算的动向,对自家产品的实际性能却漠不关心。
办公室里那台号称“军工级”的空气净化器,唯一的作用就是把“回扣”“贪污”这些敏感词过滤成“咨询服务费”和“战略合作资金”。
就连他们的Ai系统都学会了这套把戏。
当客户询问为什么同款武器价格差这么多时,它会彬彬有礼地回答:“这是本司独创的差异化服务策略。”而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退货,每一件都是打脸的证据,数量多到能建座“军购黑幕博物馆”。
在那些金碧辉煌的国防部大楼里,军火采购早就变成了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展。那些标价上亿的“高科技武器系统”,最大的战场不是前线,而是年度财报的资产清单。就像土豪家里必须摆几瓶82年的拉菲充门面一样,各国军方也得囤几件“镇宅之宝”——虽然可能连包装都没拆过,纯粹是为了在军事演习上拍几张帅气的宣传照。
火神重工的销售部早就摸透了这套玩法,他们的产品手册做得比武器本身精致多了。最新款的主战坦克宣传视频里,炮管上居然还雕刻着巴洛克风格的花纹——反正客户买回去也是放在机库里当装饰品,好看比好用重要多了。智能工厂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慢悠悠地给导弹外壳抛光打蜡,那认真劲儿堪比4s店的汽车美容师傅。
欧洲那些安全承包商更是把这门生意玩出了新高度。他们的“精英安保团队”装备比好莱坞道具组还齐全,战术背心上挂满各种唬人的装备,实际上连保险栓都没打开过。有个英国公司的年度演习视频里,雇佣兵们拿着镀金的步枪摆造型,那架势不像要上战场,倒像是准备去走米兰时装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