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章 公关应对

在波音公司那些铺着波斯地毯的媒体中心里,公关团队早就把“危机应对”玩成了行为艺术。

 

的直播画面里,坠毁的客机残骸被精心打上了柔光滤镜,配上“航空工业成长的阵痛”这样的诗意标题,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播放国家地理纪录片。

 

BBC的专家评论员更绝,能把发动机爆炸说成“动力系统的激情释放”,把控制系统失灵美化成“给予飞行员更多创意发挥空间”。

 

《华尔街日报》的金融分析师们发明了一套全新的估值体系——事故越大,股价潜力越高。

 

他们开发的“灾难经济学模型”显示,每次空难后波音的市盈率都能神奇地上涨15%。

 

有个天才分析师甚至发表论文证明:飞机坠毁次数与公司市值呈正相关关系,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事故高发季”的买入机会。

 

最精彩的当属那个网红财经主播的“创意剪辑”,把火箭爆炸的慢镜头回放配上《星球大战》的经典配乐,再穿插几个电影特效镜头。

 

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点击量比正经的发射直播高出十倍。

 

评论区清一色的“壮观!”“艺术!”,仿佛大家看的不是几个亿的纳税钱在天上放烟花,而是什么先锋艺术展。

 

董事会的老爷们端着水晶杯,品着比黄金还贵的拉菲,看着智能手表上跳动的股价曲线。

 

他们的全息投影会议系统自动过滤掉了所有技术部门的警报,却把推特上每条“#波音牛逼”的标签都放大显示。

 

办公室里那台镶着钻石的空气净化器嗡嗡作响,把“坠毁”翻译成“动态着陆”,把“设计缺陷”美化成“个性化飞行体验”。

 

就连公司的Ai客服都学会了这套话术。当遇难者家属询问事故原因时,它会温柔地回答:“您亲人的航班完成了生命中最壮丽的飞翔。”

 

而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黑匣子,每一只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时代的荒诞,数量多到能开个“现代航空行为艺术博物馆”。

 

在波音公司那个镶着金边的“客户体验中心”里,“独创观光模式”这句创意标语被做成了霓虹灯艺术装置,在昏暗的展厅里闪烁着梦幻的蓝光。

 

旁边的触摸屏上循环播放着经过Ai修复的“最美坠机瞬间”集锦,配着舒缓的钢琴曲,活脱脱把空难现场包装成了极限运动纪录片。

 

投诉处理中心现在已经扩建成了三层小楼,里面堆放的客户来信要是摞起来,高度能超过他们最新款的787梦想客机。

 

有个创意总监突发奇想,把这些投诉信按“愤怒程度”分类装裱,办了个名为“客户心声艺术展”的内部展览。

 

最受欢迎的是那封用血书写的控诉信,被策展人贴心地标注为“情感最为真挚的客户反馈”。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早就把波音的股票代码BA玩成了行业黑话——“Bad Act”(糟糕事故)、“Broken Aircraft”(破烂飞机),但最传神的还是“Buy Anyway”(照买不误)。

 

他们的智能交易系统甚至开发了“事故利好算法”,只要监测到坠机新闻就自动加仓。

 

有个对冲基金经理靠着这套反向操作,硬是把“波音空难基金”做成了年度最佳理财产品。

 

董事会会议室里的全息投影

 

正在播放最新版的企业宣传片,把历次火箭爆炸的精彩镜头剪辑成“烟花秀集锦”,配上“追求极致,永不言弃”的热血字幕。

 

投影仪边上那台价值连城的空气净化器,正忙着把“坠毁”翻译成“动态迫降”,把“设计缺陷”美化成“个性化飞行解决方案”。

 

最绝的是他们的“创新实验室”,里面摆满了各种坠机残骸做成的艺术装置——扭曲的发动机叶片被焊成现代雕塑,变形的机身外壳改造成前卫家具。

 

产品经理们管这叫“失败美学”,还准备申请当代艺术基金。而仓库里那些积灰的安全隐患报告,每一份都被装帧成精美的“创新历程档案”,数量多到能开个“航空工业黑色幽默博物馆”。

 

仿佛连机器都在吐槽:“在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盛行的时代,能把灾难经营成行为艺术,也算是一种另类核心竞争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