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欧美电影的工业化(1)(第2页)

 而即便是经过了“绿灯”委员会的同意,一个项目也才仅仅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之后更是有无数的“工业化”流程。

 就好比项目立项以后的剧本完善工作。

 对于这部分的内容,不光温鹏程这个编剧部门的老大很感兴趣,其他人也是兴致盎然。

 哥伦比亚公司的编剧团队,共有三、四十人,是的,你没看错,确实是有这么多。

 其中有一部分是正式的在编员工,另一部分则是助理或是兼职的。

 之所以需要这么多人,是因为好莱坞对于剧本的完善,也有着自己的一套工业化流程,往往把很多事情就做在了前面。

 例如这编剧完善剧本,有人要负责世界环境和社会生态设计,有人要负责台词编写,有人要负责感情戏份,有人要负责动作战争场面。

 甚至就连某些环境中的标语或是广告等细节的编写,都有专人去负责。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十多人协同工作还不出乱子,一方面是好莱坞的剧本格式已经标准化了,采用的都是统一字体、统一格式、统一行间距,甚至于每个角色说了多少对白、每个场景用了多少遍,都有着标准的要求。

 另一方,则是好莱坞这边的编剧在工作上,就已经用上了高科技的编剧软件。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十几名编剧同时参与到电影剧本的完善工作中,若是没人负责一方面,再进行汇总统合,那么工作量就大了。

 所以好莱坞的编剧部门都有着相同的编剧软件,通过这个软件,编剧们就能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对剧本进行修改,相互交流和沟通,实时协同工作。

 对于电影工业化来说,特别是大投资的商业化科幻大片来说,这种新潮的编剧软件是必须的,同时也是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的。

 至少温鹏程在听完了好莱坞同行的介绍后,立刻就看向了身后的老板。

 “老板,我们得整一套这个啊,这也太方便了!”

 他看了看王皓,又看了看桌上的电脑,兴致勃勃地说着,声音虽然不大,但却是恰好能够让王皓听得清楚。

 “平常我们写剧本的时候,最烦的就是改剧本的了。

 但更可怕的是改完之后,想回溯到某个版本却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它这个就很好嘛,实时上传储存,所有的更改都会被记录,不会被删掉,可以追溯所有版本。

 而且它这里面不仅可以文字编辑,还有插入功能。

 这样导演在参与编剧工作的时候,看到故事产生了灵感,就以添加图片,音乐甚至是视频,让其它参与者知道具体的风格和氛围了。”

 王皓听到这话,赞同地点了点头,同时指出了这个软件的另一个优点。

 “我看这软件里面还有基本的统计功能,可以统计每个角色说了多少句对白,每个场景用了多少遍。

 同时还可以看到软件统计后每个人物戏份的曲线,这知道这个人物在剧本中的比重是过高还是过低,情节点是否充分。

 有了如此精确的数据支撑,最后完成的就是个‘标准剧本’。

 这种剧本,一个经验丰富的制片人拿到手以后,对这部电影必然就能有最为清晰直观的概念。

 毕竟剧本拿到手是90-120页,完全对标了电影90-120分钟的时长。

 里面的起承转合和故事节奏都清晰明了,光是这些提炼出来的数据,就能让制片人判断出电影是否有成功的潜质了。”

 张扬等人在一旁听到他这话,更是对好莱坞的这种编剧软件感到不明觉厉害,一旁哥伦比亚公司负责为他们讲解的工作人员也是与有荣焉,笑着介绍道:

 “各位都很懂行啊,对于我们来说,它确实是一个特别便利的软件,所以现在只要有网,我们编剧部的创作都会用到这个软件。

 目前这个软件已经迭代了很多版本,也有了很多新的功能,是一个十分强大的软件了。

 不过据我了解,目前也有公司正在研究一种新的剧本软件。

 那个我听业内的某些同行说起过,据说新软件的好处就在于开发公司是专门协助剧组工作的公司。

 所以除了编剧以外,像分镜头、勘景等每个工业环节,都有配套的软件被开发出来负责辅助工作。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整个影视行业的专用erp软件,包括前、中、后整个产业链,都可以用一个软件来进行管理、掌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