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欧美电影的工业化(1)(第3页)

 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摄影师、器械师、场景管理等用的都是各自的软件。”

 “那家公司叫什么名字?”

 王皓好奇地问了句,作为一名导演兼公司老板,他倒还真有采购这种软件的心思。

 毕竟经过这一年多的拍片,星河互娱也从原来的那家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扩张成了如今集制片、特效、宣传、经纪等业务于一身的电影新势力。

 特别是《致命来电》和现如今的这部《无双》,为星河互娱的账面上带来了不少资金。

 有了这些钱该干什么?当然是继续完善华夏的电影工业化水平啊,花个几百万买北美电影界的技术与设备,这也是有意义的事情。

 况且电影工业化不光得有设备和技术,还得有人才不是,人才怎么来的,当然得练习啊。

 怎么练习?这不还是需要设备吗?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买了新设备、新技术,星河互娱的员工们才能逐渐练习和适应电影工业化嘛。

 而面对王皓的问题,那名员工笑了笑,却是从口袋里摸出了两张名片来。

 “打这个上面的电话,记得报我的名字。

 另外你们要是还想采购其他的新设备和软件,也可以来找我。”

 看得出来,他这种事已经干过不止一次了。

 王皓接过那两张名片,心中也顿时了然,面前这位只怕不知道向多少人介绍过这些软件了。

 果然是资本社会,处处都有人能够发现商机啊。

 离开了编剧部门,他们又在其他部门逛了一圈,也发现了不少隐藏在工业化之下的好东西。

 例如哥伦比亚公司的电影市场调查研究部,这个部门依托于公司发行部门遍布全球的优势,统计整理全球各地于电影行业相关的各种数据,然后再汇总到公司总部,通过这些市场调查数据来为公司的电影项目前期开发做引导。

 此外还有电影后期衍生品开发,这一块也是华夏内地的电影行业所欠缺的。

 在好莱坞,一部电影一旦有了初期的剧本、演员阵容及美术形象底稿等,商务团队很快就会介入,开始素材分析,研究这部电影是否可以或者值得去做衍生品。

 各种玩具、周边、联名、原声唱片、光碟、服装,甚至是游乐园,都能帮助电影公司赚取额外的收益,从而大大抵消了电影带来的风险。

 当然,作为一名老板和导演,王皓在哥伦比亚公司这一整套的工业化流程中,最为看重的,却是他们制片筹备时的previz步骤。

 所谓previz,即是previsualization的缩写,中文含义是视觉预览、预演,也可称之为“动态分镜”、“3d故事板”。

 用直白的话说,previz就是在正式拍摄之前将拍摄内容简单制作一遍,用简单的动画展示演员的走位、取景、摄影机角度、摄影机运动轨迹和范围等,供导演摄影指导等拍摄时进行参考。

 如此就能实现所谓的“封装成盒”的镜头拍摄方案。

 这在现如今的好莱坞已经算是十分成熟的技术了,很多视效电影中,动态故事板已经取代了分镜、概念图、实体模型道具等传统的视觉规划方式。

 甚至于有些更激进的电影公司已经提出了预拍摄的概念,即是完全采用数字化手段,在虚拟场景中把全片都拍一遍。

 当然了,这也同样意味着制片成本的提升。

 不过花钱也是有花钱的好处的。

 “你们这种‘封装成盒’的镜头拍摄方案能实现多少?”

 当王皓问出这句话来以后,哥伦比亚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脸骄傲地回答道:

 “通过这一整套镜头列表的系统管理和镜头动态预览,我们能保证镜头拍摄方案可以达到90%以上的高还原度。”

 “那可真是厉害了!”

 一行人中对摄影最为了解的李魁闻言忍不住出声赞叹道,同时其他几人闻言互相看了看,心里都产生了一个同样的念头:

 这特么应该派制片人和财务过来交流学习吧,他们要是知道影视制作的过程中还有这种东西存在,保证得高兴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