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亲政之老臣去留

午饭后回到乾清宫,平安重新浏览了一遍内阁所列的表格,在备注栏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有的批准致仕,有的温言挽留,还有的要求吏部,考察他们推荐的继任者是否能胜任,还有的要求吏部按流程筛选继任者。


 一个时辰后批完,按照流程,皇帝批完的奏折,该送到司礼监用印,然后交通政司下发相关部门去执行。


 但平安刚刚亲政,他还要听取三位阁臣的意见,于是让怀恩去请三位阁老来乾清宫议事。


 说起来,三位阁老才是朝中资历最老的重臣,七十多岁的四朝老臣,也仅有这三位了,只因天子刚刚亲政,朝堂正处在权力交接期,三位老臣才没有上奏折请求致仕。


 但平安知道,等到今年的京察结束,中央和地方的官员调整工作完成,下一步,他的内阁肯定要换血了,这三位是母后执政时期的定海神针,他也不能只逮住这三羊薅,以为人人都能如北宋的文彦博那样高寿啊。


 不一会儿,三位老臣坐着软轿到来,早在裕安太后张蔷秉国之初,就下旨给三位阁臣配备了软轿,他们那时觉得自己还年轻,基本不用,现在都坐上软轿,可见确实是太老了。


 三位是乾清宫的常客,但自打天启皇帝朱由校去世后,他们来的都是裕安太后办公的侧殿,现在平安亲政,他们终于又回到了乾清宫正殿。


 在三位看来,大明的朝政,终于又走上了正轨。


 平安正在小会议室等待,待三人行礼完毕,各自落座后,他拿出那份表格,递给首辅孙承宗:“今日,内阁共送来十六份三品以上官员的,请求致仕的奏折,朕看了内阁的票拟,觉得标准不一。


 朕以为,大明已经连续四年遭遇干旱,北方大地九成的土地颗粒无收,赤地千里,若是赈灾不及,很容易引民乱,导致水匪山贼横行,流民四起,所以,地方官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地方稳定,中央朝廷布置下去的任何工作,都要以维稳为第一要务。


 是以,对地方大员的去留,也要以是否影响地方稳定为标准……”


 平安在主位上侃侃而谈,三位老臣对视一眼:这分明还是裕安太后的语气嘛,能指望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天子,处理起政事来,就能面面俱到,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