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南巡三(第2页)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在洪武八年,下令各乡村设立社学,招收8-15岁儿童,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御制大诰》,兼具教化与识字功能,教师由地方推举“学行端谨”者担任。
所以大民百姓,许多是识字的,明代的话本小说之所以流行,也是因为有广大的识字群体,白话小说才有市场。
百姓之家的孩子,能识得几个字,算得清家里开销,田税多少就行了,一般农家孩子,也就上个一两年。
只有绝顶聪明的学生,家里或族里才会出钱供他们继续读书。
张蔷没有进村,村里只有几位留守老人和孩子,她怕吓着人家,待护卫们饮完马后,就起身告辞,回到大道继续前行。
张泉上前来道:“夫人……刚才耽误了一个时辰,队伍得加快马速,才能在天黑前赶到良乡驿……”
“加吧,让马小跑起来。”张蔷轻轻夹一下马腹,身下那匹油光水滑的蒙古俊马,就开始小跑起来。
平安有两匹汗血宝马,是漠西蒙古的卓哩克图汗内附时赠送的礼物,他准备送一匹给张蔷,用着出巡时的座骑。
张蔷觉得汗血宝马太扎眼,不适合微服出巡,最后挑了两匹神骏的蒙古马,蒙古马耐力好,适合长途骑乘。
舜华追上来,吹捧道:“还不错哈,都旱了五年了,还没有饿死人,功劳大大的啊。”
张蔷撇嘴道:“这才刚出京城,又是驿道边的村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要过了涿州,才能看到真实情况。”
傍晚,到了良乡驿,这是一个大站,驿站边已经形成了一个集镇,远远望去,灰扑扑的一片瓦房顶,趴在大地上。
镇子外,靠近驿道边有一条干涸的河流,过了桥,就是驿站,却有两座院子,一座陈旧古朴,另一座红砖灰瓦的新院子,人来客往地十分热闹。
领着锦衣卫在前面开路的朱良辅,将众人领进了旧院子,他来到张蔷面前解释道:“夫人,咱们住的是官驿,旁边那座新院子,是驿站开设的客栈,人多眼杂,没有官驿清静。”
张蔷赞赏道:“你考虑得周全,今儿就住官驿,下一个驿站住客栈。”
良乡驿是离京城最近的驿站,出入京城的官员很多,故而建得很大,里面不但有各种规格的房间,还有各种规格的院子,张蔷一行,住的是天字号院子,这是一座两进的小院,专门用来接待三品以上的朝廷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