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南巡五

法容忙跟上去,舜华已经跳上马车,见状又跳下来跟过去,抱怨道:“这都出发了,你又整啥幺蛾子?”

徐元祉带着四名护卫,和王子义一起,跟在她们身后五步远的地方,一只手放在腰间,保持着随时拔枪的姿势。

这是一间标准的官店,三间门面房连通,中间一间摆着粮食,有大米、麦粉、高粱面、还有黄澄澄的玉米面,每只口袋上,都插着两种价格,如从辽东运回来,磨坊加工出来的糙米,一个牌子上写着20文/斗,另一块牌子上却写着50文一斗。

张蔷在心里默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大米1.5斤的样子,一斗米约15斤,按50文每斗算,每斤大米约3.3文,与前世的大米价格相当,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黄麦粉是和着麸皮一起磨成的面粉,价格比糙米还高出一成,一个牌子上写着22文/斗,另一个牌子上写着55文/斗。

见两位衣着不凡的夫人,站在粮食口袋前看那牌子,一个伙计上前介绍道:“客人要买粮食?有没有粮票?”

他指着糙米袋子里插着的20文的牌子道:“这是有粮票的价格。”

又指着另一块牌子道:“这是无粮票的价格。”

张蔷指着旁边的黄麦粉问:“为何麦粉价格比大米还高?”

“夫人有所不知,这不是连年干旱嘛,河南、山东和北直隶的小麦产区基本绝收,这些小麦、稻谷、高粱、玉米,大豆,全都是从辽东运出来的,辽东那边的百姓,喜欢种水稻、高粱和玉米,产量比小麦高,所以麦粉价格比大米还贵。”

旁边一位前来买粮食的管事模样的人插话道:“这还是从山海关到京师,通了火车,这些辽东产的粮食,才能运出来,还卖得这么便宜呢,搁前两年啊,这粮食价格还得往上提三四成。”

张蔷摇着头说:“还是太贵了,这大米50文一斗,田里颗粒无收,百姓如何买得起?”

伙计笑咪咪地解释道:“夫人有所不知,百姓人家不会只买纯粮食的,一般是一斗麦粉50文,一斗高粱面20文,然后掺两斗鱼粉,鱼粉只要八文钱一斗,这样的四斗三合面只要86文,折合每斗粮食22文左右,每升只要两三文钱,可以烙八个大饼,一个壮劳一餐两个这样的饼,就能吃饱……”

明代的一斤是十六两,烙八个大饼,每个饼有二两重,这饼也够大的。

官店的掌柜也是从商学院毕业的,与驿丞曾濂是校友,二人平日里走得很近,曾濂见贵人去了官店,生怕她们在官店里受到伙计怠慢,给掌柜惹祸,忙亲自从驿站的侧门,来到掌柜的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