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治水瓶颈(第2页)
日上三竿时,第一筐石料缓缓滑过索道。崖下的民工们屏息凝神,看着吊篮稳稳滑向对岸。突然";咔";的一声,固定转轴的铁楔松动了!
“稳住!”叶明一个箭步冲上前,抡起铁锤将备用的铜楔砸入岩缝。转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终于牢牢固定。吊篮平安抵达对岸时,崖上崖下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护坡工地上,新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从邻县运来的生石灰雪白细腻,掺入捣碎的麻丝和蛋清后,灰浆变得异常黏稠。老师傅用木刀挑起一团:“大人您瞧,这浆能拉丝了!”
叶明却盯着灰浆表面细密的气泡出神。他突然取来一筐河沙,筛出最细的颗粒掺入灰浆。
“再加一成细沙。”他搅拌着渐渐变色的浆料,“这样干得快,还不裂。”
最令人叫绝的是闸门基座的改良。工匠们按叶明画的“梅花桩图”,将五根柏木桩呈星形打入河底。每根桩心都钻了孔,灌入熔化的铅锡合金。凝固后的金属柱像树根般牢牢抓住河床,连昨日暴涨的河水都没能撼动分毫。
傍晚验收时,叶明站在新砌的护坡上跺了跺脚。青石条严丝合缝,灰浆已经泛出青灰色。河对岸,索道正源源不断运来石料,效率比往日快了十倍不止。
“报!上游急汛!”衙役慌张跑来。只见远处河面突然变宽,浑浊的浪头正滚滚而下。
叶明却不慌不忙,指向新建的分洪闸:“开闸!”
随着青铜闸门缓缓升起,汹涌的洪水被分流到旧河道。主河道的水位竟只上涨了半尺,新护坡纹丝不动。
回到签押房,叶明在《河工日志》上重重画了个红圈,将";鹰嘴崖索道";、";麻丝灰浆";、";梅花桩基";三项连在一起。
烛光下,这些字迹仿佛在纸上跳动。他忽然发现砚台底下压着张新笺,上面只有八个字:“逢山开道,遇水叠桥。”那笔迹在灯下显得格外灵动。
水利治理需要征收部分百姓的田地用于修建水库和生态湿地。一些百姓担心田地被征后失去生计,对工程表示强烈反对。“叶知府,您这是要断俺们的活路啊!田地是俺们的命根子,宁死也不能交!”在李村的村民大会上,一位老农情绪激动地说道,周围村民纷纷附和。
叶明深知,百姓的抵触情绪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决定暂停工程,先与百姓深入沟通。
“各位乡亲,我理解大家对田地的感情。但我们修建水库和湿地,是为了让更多的田地免受水患威胁,确保大家年年都有好收成。而且,官府会按照市价补偿大家的损失,还会优先安排失地百姓到工程上做工。”
叶明耐心地解释道。为了打消百姓的顾虑,叶明还带他们参观了其他地方已经建成的地方,让他们亲眼看了一下。
然后水利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然而,春耕刚过,许多百姓都忙于田间管理,难以抽出时间参与工程建设。
“叶知府,这工程需要的人手太多,可眼下正是田里忙的时候,实在抽不出那么多人啊。”一位负责劳动力调配的官员说道。
叶明思考片刻后,决定采取灵活的用工方式。他将工程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分散到不同的村落,让百姓们在农闲时参与施工;同时,提高工钱待遇,并提供免费的伙食和住宿,吸引外来务工人员。
“各位父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能为大家带来额外的收入,还能改善家乡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希望大家能积极响应。”
叶明在各村的告示栏上贴出招工告示,并亲自到村落宣传。
随着招工政策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到水利治理的队伍中,工程进度逐渐加快。
安阳府的世家大族拥有大量田产,水利治理工程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
张族长又首先发难,他联合其他族长向叶明施压。“叶知府,你这水利治理,说白了就是要动我们祖辈的基业。水库一建,我们的田地可就全泡在水里了。你让我们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