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126章 餐桌议政(第2页)

 至于李放所提

到的军事改革,还有什么提升军人地位,他下意识的全都忽略了。

 几十年的教育,再加上对唐末五代的历史研读,那种武夫当国的乱世,赵祯下意识的就很排斥。

 当时天下,稍有不慎,底层军士便会以下克上。

 著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也称得上是一时明主。

 可他的落幕却是那么的容易,魏州的一场兵变,底层士卒蜂拥而起,劫持了都将杨仁晸,逼迫对方带领他们造反。

 杨仁晸不从被杀,然后乱兵又推举一名小校做首领,结果还是不答应,又被杀。

 第三个找上了裨将赵在礼,他逃走不成,强行被乱兵拥戴为节度留后,带领乱兵叛乱。

 那个时候的武夫,就是这么豪横。

 赵祯绝对不愿意见到,武夫当道,重演五代乱世。

 可如今耳闻目睹,却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文人,如何不堪大用,如何丧权辱国。

 再加上靖康的阴影在身后背负着,赵祯有些动摇了。

 李放见他神情低落,示意徐妙锦别再说了,他则安慰道:“其实也不是没用的,宋朝也有不少文臣是国家栋梁,日后靖康国破之时也有不少人以身殉国。”

 “那有何用!”

 赵祯有些激动:“平时只知道夸夸其谈,稍有变革就退缩不前,强敌兵临城下只知一死了之,以一国之大成全他个人清名,此等文人,与朕有何用!”

 对于李放说的话,赵祯是相信的。

 他们宋朝以此等优渥的条件,供养士大夫百余年,这再不出几个仗义死节的人,就奇怪了。

 别的不论,就说吕夷简。

 赵祯有这个自信,如果真的宋朝就在他手中覆亡,吕夷简定然会以身殉国,成全一生之名。

 可这也不妨碍他不敢帮助赵祯彻底变法,畏首畏尾。

 李放惊异的看向赵祯,有些欣慰的说道:“没想到你现在就已经领会到了这一点,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这就是大多数文人的本色。”

 口中重复了李放这句诗,赵祯深有同感。

 他忍不住问道:“此诗是何人所做?”

 李放也想缓和下气氛,示意了下斜对面的徐妙锦:“她大明亡国之后,有人总结的他们那一朝的文人。”

 “?”

 徐妙锦口中正吃着东西,闻言有些诧异的看向李放,口中还不停的进食。

 呆萌的样子,惹得李放哈哈一笑。

 赵祯想起刚刚徐妙锦说的自己大宋之事,结果她大明也好不了多少,也不禁有了些笑意。

 徐妙锦费力的咽下口中的食物,然后抬头问道:“我大明亡国时,也是文臣当朝?”

 “差不多吧。”李放点点头,“一个朝代发展下去,必然是文强武弱,然后进入乱世再颠倒过来,这是历史趋势。”

 说着,他又给几人讲了著名的“水太凉”钱谦益的事。

 引得众人纷纷鄙视不已。

 徐妙锦更是差点拍案而起:“柳姑娘此等有情义、有节气的好女儿,嫁给这种人,属实是明珠蒙尘!”

 不只是她,连一旁的任红昌都愤愤不平。

 “郎君,不知可能去到这明末之时,救这位柳姐姐脱离苦海。”

 任红昌听了柳如是的故事,还有些同情怜悯。

 李放没想到威力这么大,赶忙安抚几人,并说明了自己暂时也去不了明末的事。

 “至于以后有没有机会,那就不知道了。”李放也不敢确定。

 谁知道日后还会不会有穿越者,这几天的监控没漏掉,他抽空都看了。

 李治之后是没人了,但保不齐过段时间又来人了呢?

 金手指他也控制不住,所以李放没把话说死。

 赵祯听了钱谦益的事后,感慨的还是文人的复杂。

 有时候,那些文人是很软弱的,披发左衽、金钱鼠尾,在钢刀之下他们都能忍受。

 可有时候他们又很大胆,为了一己之私,而陷天下家国于不顾,这种事文人也没少干。

 “你说的这些顾虑确有可能,所以你有什么建议?”赵祯把话题扯了回来。

 李放举着筷子比划着,侃侃而谈。

 “我是这么想的,你自然是不能闲着,可以从一些不重要的地方下手,比如改革教育、推进农事等等方面,既能有所成就,也不会有太大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