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126章 餐桌议政(第3页)

 赵祯微微颔首,这话有理。

 李放认真的看向赵祯:“现阶段,你最重要的事,反而是你最不愿意提及的兵事,西夏立国,只要谋划得当,你是有机会将李元昊打服的。”

 李放说的认真,可他没想到赵祯比他还激进。

 “只是打服?不能灭其部众?”赵祯皱眉问道。

 在他想来,既然知道李元昊日后的进兵策略,难道就不能歼灭其军队?

 西夏地小民贫,想来一场惨败就足以让其伤筋动骨,自此之后西北边陲永安,岂不一劳永逸?

 李放像是刚认识赵祯一样,这杀气腾腾的话,可不像是仁宗。

 他摇了摇头,对赵祯的想法并不赞同。

 “你别忘了,现在这个天下,可不是你大宋一家独大。”李放提醒道。

 “辽国!”

 赵祯马上反应了过来,不禁眉头大皱。

 坐视西夏牵扯北宋的国力,这是北方大敌最乐见之事,他们必然不会看着西夏被宋朝收入囊中。

 李放解释道:“就算过几年,打败了西夏,但国力尚未完全发展壮大,暂时不宜招惹辽人。时间是站在我们这边的,总有一天,能一举灭其国。”

 “你说的对。”赵祯缓缓点头。

 李放端起一旁的青菜,拨进锅中:“我劝你打西夏,也是为了立威,刘娥数十年的威势不小,你暂时看似摆脱了她,但实际上她的影响还在。”

 “若是大娘娘在,想来她一声令下,吕公也不得不从了。”赵祯不由得感慨道。

 李放轻笑一声:“要是刘娥掌权,她是肯定不会变法的,你说的场景不可能出现。”

 刘娥身上简直叠满了buff,女性、老人、根基不稳的掌权者,这些标签注定了她不可能去主动求变。

 后世的发展也是如此,寻求变法改革的都是年轻的皇帝。

 而垂帘的太后,往往都是固执守旧的。

 “趁这段时间,你可以培养一些名臣良将,像是范仲淹、文彦博、狄青等名留青史的文武官员,都能为你所用,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有一支属于你掌控的善战之兵。”

 赵祯态度松动了,李放也开始给他灌输加强武备的念头。

 对此,赵祯也并没有排斥。

 李放精神一振,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他又给他提了个建议。

 “他们文人都殿试,可以自称天子门生,武夫为啥不行?”

 在李放的规划下,他给赵祯描绘了一副壮观的图景。

 “大宋武备学堂......”

 重复着李放口中的话,赵祯若有所思。

 李放继续说道:“你也可以自己取名字,总之意思是这么个意思,只要培养的军官足够多,你和他们的关系够紧密,什么权臣、将军也动摇不了你的地位。”

 “到那时,恐怕我才是真正的将军了。”赵祯笑道。

 李放说的话虽然有些不合时宜,对他们那个时代来说有些难以实现,但中心思想赵祯还是了解的。

 “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在军中自然也能运用此话。”赵祯心中暗道。

 如李放所说那样,要是整个军队中的中层军官,皆和他有师生之谊,哪里还用担心兵变?

 只要待遇足够,底层士卒也可为他效死。

 赵祯暗下决心:“要催促陆业明早日办报,郭中庸也要加快速度了。”

 他决心绕开枢密使,由自己的内帑出资培养一支军队,兵源也是现成的,禁军中多的是身世清白的良家子。

 到时拉到西北历练一番,再打赢西夏,届时凭此威势推行改革,何人不服?

 赵祯想明白了一切,暂时也放下了心绪。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要是在我大宋,政事堂必有你一席之地。”

 见赵祯都有心思开玩笑了,李放虽不知他的心理转变,但也乐见其成。

 “那赶明儿我过去,你给我封个一字并肩王,我就去当你大宋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