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自以为是的王允(第3页)
但是,有一个人让他们团结了起来,他就是贾诩贾文和。
这才有了后面的,李郭汇聚西凉大军反攻长安,短短数天之内,长安城陷,吕布逃奔关东,王允身死。
可实际上,王允并非是不愿意赦免李傕郭汜等人,而是他想的太多了。
李傕等人在第一层,而王允在第五层。
这倒没什么。
但是最关键的一点,王允以为李傕等人同样在第五层,这就很致命了。
史书记载:(王)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司徒啊,有时候你实在是太过聪明了。”说到这里,李放不禁感慨了句。
“你能想到的事,难道你以为那些惊恐中的大头兵也能想到吗?”
王允脸色越发的难看。
因为他明白自己为何这么做了,而且他扪心自问,这是自己能做出来的事。
王允觉得,李傕、郭汜等人手握重兵,有罪也变成没罪了。
况且他们那些人只是中层将领,本身也不是王允必须要打击的对象。
因此他自作聪明的认为,如果自己跑去赦免他们,那不是就证明那些人有罪了吗?
这反而会让他们心生疑虑,所以干脆就一切如常,不治罪也不赦免,就当无事发生。
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文人思维了。
他以为李傕、郭汜等人会和他有默契,大家就当做一切都没发生过。
本质上,这是王允延续了黄巾之乱前的政治习惯。
当时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族三方斗的不可开交,但互相之间也有着政治默契。
你这边给个信号,另一方立刻就能猜到你要做什么。
互相之间心领神会。
政治斗争嘛,没有谁像李放似的,上来就当面锣对面鼓的把话全说清楚。
可现在不同了,王允忘了,自己现在的对手,是一群惊弓之鸟。
董卓死了,牛辅死了,李傕郭汜他们就等着一份赦免诏书给他们指明方向呢。
你不给,他们要么就做鸟兽散,要么就干脆反了他娘的。
因为贾诩的存在,所以他们选择了第二条路。
实际上,除了赦免诏书外,王允其实还有过第二次机会。
牛辅死后,李傕等人惊慌失措。
史载:牛辅既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去。(李)傕等恐,乃先遣使诣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傕等益怀忧惧,不知所为。
李傕等人等不到消息后,曾经派遣过使者,主动向长安低头,请求赦免的。
如果这个时候王允能及时洞察他们的心思,下旨赦免,一切就都还来得及。
“可惜啊。”李放匪夷所思的摇了摇头,“司徒你竟然以什么‘一年之内不可大赦两次’的借口,拒绝了他们?我还真想问问,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
王允嘴唇开合了数下,说不出话来。
他不下赦免诏书,李傕等人接受不到好消息,自然就全往坏处想了。
之后贾诩登场劝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
贾文和一句话,坚定了李傕、郭汜之心,二人起兵西返长安。
旬日之间,便收拢大军十余万,汇聚了樊稠、李蒙等董卓旧部,声势震天。
其实这个时候,王允依旧有机会翻盘。
长安再怎么样也是帝都,城高池深,也不至于西凉军围城十天就破城而入了。
当时的城内可是有并州军的,对面又是一群为求活命之人的最后一搏。
只要挺的时间长一点,李傕、郭汜那些人必然会生内乱,有吕布在,抓住破敌战机,也非是不可能。
可还是那句话,这一切的机会,王允都没有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