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迎宾(第3页)
几人客气着,被李放让到了旁边坐下。
“我来介绍下啊,这位是曹魏天子,高贵乡公。”
曹髦上前一步,表情隐隐有些激动:“大魏天子曹彦士见过大唐天子!”
对于李世民的事迹,他已经研究的很透彻了,这正是他梦寐以求要成为的皇帝榜样。
因而主动上前拜会。
听到他的介绍,李世民正色起身回礼:“见过魏国天子。”
要按说,曹魏并未统一,不过是一个割据政权,本不值得李世民如此对待。
但曹髦的血性却是李世民十分欣赏的,再加上李放毫不掩饰的看好,综合影响之下,李世民还是决定态度郑重些。
等二人互相见礼后,李放再次介绍:“这位,大明开国名将徐达之女。”
徐妙锦上前福了一礼:“小女见过太宗陛下。”
“娘子请起,令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举实令人心生敬佩,只恨我大唐未得此名将。”李世民赞叹道。
既然要来现代见其他穿越者,李世民自然要了解一下他们各自的来头,见面也好说话。
这个时候李治就派上了用场。
听他这么说,徐妙锦莞尔一笑:“陛下客气了,贞观一朝才是名将良臣无数,令人心生敬佩。如今我大明天子亦是以您为榜样,在治国理政呢。”
“哈哈哈。”李世民颇为自得,仰头捻须大笑,“徐娘子太过客气了。”
平日里多少官员给他歌功颂德,李世民也能保持冷静,可面对这来自后世之人的崇敬,他就无法再心如止水了。
古人常说“盖棺定论”,一个人的功绩,最权威的自然是他死后的论调。
如今李世民还未去世,便能听到来自后世的赞扬,这份荣耀,让他也不禁心生自得。
这时,一旁许久未曾开言的长孙无忌开口了:“大家圣德,非只本朝,连后世都为之敬佩。又有此奇遇,更证明了大家乃上天所眷。依臣来看,回朝后封禅之事便可以再度提上日程了。”
面对长孙无忌突如其来的拍马,不得不承认,李世民心动了。
关于封禅之事,李世民一直都有着执念,在宋真宗没把封禅的名头给搞臭之前,封禅就是对一个封建帝王最高的肯定。
只是出于种种原因,李世民一直与泰山失之交臂。
若论功绩,李世民是绝对够资格封禅的,毕竟李治后来都去了,李世民自然肯定也够格。
可惜的是造化弄人,直到李世民病逝,泰山封禅最终也未能成行。
贞观五年,以李孝恭为首的群臣以“四夷宾服,祥瑞频现”为由,首次向李世民上奏,提议封禅泰山。
但当时天下初定,民力尚未恢复,在魏征的极力劝阻下,李世民保持了冷静,推辞了此次提议。
在魏征“不应崇虚名而受实害”进谏下,李世民以“居安不忘危”为由,暂缓封禅。
但此时还只是暂缓,而不是不去。
次年,也就是贞观六年,群臣再次上表请求封禅,被抓来长安的突厥舞王颉利可汗也表示愿率部众参与,以示臣服之态。
结果天公不作美,钦天监奏报“彗星见于太微”。
天象示警之下,李世民只得下诏称:“今彗星见,天意未允,岂可轻议封禅?”
再然后就到了贞观十五年,这一年唐朝国力达到极盛,东灭突厥,西平西域,李世民也达到了个人威望的顶点。
这次是真的下诏开始筹备封禅了,决定第二年二月出发。
可之后,河南、河北天灾频发,又有彗星示警,此举又是不了了之。
最后的最后,在人生的终点前,贞观二十一年时,李世民曾计划东巡泰山,还是想着封禅。
可由于身体情况的恶化,再加上征伐高句丽之事,他也只能含恨而止。
直到贞观二十三年病逝,李世民也未曾完成这项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