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283章 误导李世民(第2页)

 但长孙无忌、李承乾、李泰等人却不知该如何与其他人相处。

 他们身居高位已久,早已失去了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

 历来都是别人主动捧着他们,他们何曾需要主动与他人交流?

 更何况,曹髦的身份也让他们感到尴尬。

 太过尊敬,似乎不妥,那样显得李世民的地位很尴尬;但态度太过轻浮,又容易得罪人。

 其中的尺度,实在难以把握。

 李世民无奈地摇了摇头,决定速战速决。

 他不再犹豫,看向李放,郑重其事地问道:“关于封禅之事,还请先生指教一二。”

 李放早有心理准备,面对李世民的问题,他沉吟片刻,装作在思考的样子。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关键在于如何回答得巧妙。

 “封禅本身并非坏事,但整个过程劳民伤财,弄不好还会死上不少民夫。”李放心中暗想,“李世民再贤明,终究是一个封建帝王。若因我的一番话,导致大唐征发徭役,那可真是缺了大德了。”

 思索片刻后,李放缓缓开口:“封禅之事,以陛下的功绩自然够资格。而且不得不说,陛下未曾前往泰山封禅,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是吗?”李世民有些怅然,“在原本的历史上,朕也未曾如愿啊。”

 “不过,此番陛下倒是可以如愿以偿了。”李放安慰道。

 “哦?先生也赞同我前往泰山封禅?”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那是自然。”李放点头,“陛下有千古一帝之名,泰山封禅他人也说不出什么来,后世也无可置喙。”

 不待李世民流露出高兴的神情,李放话锋一转:“只是,有一言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先生尽管直言!”李世民大方地表示。

 李放只是装装样子,李世民一松口,他立刻补充道:“此时大唐乃贞观十六年,突厥已灭,西域已平,大唐四海升平,没有借口贸然东巡泰山,还是会有大臣反对的。”

 “陛下善于纳谏,哪怕群臣知晓封禅无碍大局,想来为了不劳百姓,也会有不少人进谏的吧?”

 李世民不由自主地点头:“我有良臣,乃国家之幸。”

 他嘴上如此说,脸上却流露出一丝苦恼。

 臣子过于正直能干,有时候对皇帝也是一种束缚。

 李世民虽贤明,但终究是人,面对这种束缚,难免心生苦恼。

 “所以,我的建议便是,泰山封禅可以,但陛下大可不必着急行事。九郎带回去的良种亩产可观,待良种能遍及天下之时,以此为由封禅泰山,何人再敢阻拦?”

 顿了一下,李放补充道:“况且届时大唐仓廪充实,泰山封禅对百姓的拖累就没那么严重,也免得落下一个苦国累民的名头。陛下以为呢?”

 “先生所言那良种果真能亩产千斤?”李世民追问道。

 李放笑了笑,伸手示意李世民看向楼下:“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在现代不过一最普通的三线小城。以此为例,陛下觉得我国现在有多少人?”

 看着下面稠密的人群,李世民大着胆子猜道:“万万之数?”

 一亿人口,这已经是李世民所能想象的极限了。

 李放摇了摇头:“根据最新的统计,我国现有人口已达十四万万。”

 “十四万万!”李世民听到这个数字,瞠目结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如此多的百姓,竟没有丝毫饥馑之色,果然是良种,良种!”李世民拍着栏杆,心情激荡。

 他此前从未真正相信过李治转达的那些话。

 要说李放给的种子亩产比大唐高,他是相信的,但高出那么多,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更何况,李放还说红薯、土豆等作物不挑地,哪怕贫瘠的土地也能有所产出,这更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别以为李世民不懂农业。

 能亲自跨马持刀上阵拼杀的主,治国时怎会不去了解立国之本?

 实践或许不多,但理论知识他定然不缺。

 李放一说出当前的国家人口,李世民顿时反应过来,亩产千斤肯定是真的。

 若非如此,如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再次看了眼楼下的人流,李世民目露羡慕之色:“如此多的人口,不知军队又是怎样的一支雄师。”

 李放示意了下客厅的方向:“这个还是以后有空我再跟陛下说吧,那边该等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