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296章 李承乾的诉求(第3页)

 最近他来现代都来得少了,也不知道李放有没有准备。

 李放这边,正在和赵祯闲聊,李承乾兄弟二人已经来到了近前。

 “先生。”李承乾主动行礼打招呼。

 李放抬起头,见是李承乾,便热情地招呼道:“太子不必多礼,来坐!来坐!别拘束,大家交个朋友嘛。”

 看在李治的面上,还有可怜李承乾的遭遇,这回,李放倒是给了李承乾一个好脸色。

 “多谢先生。”

 李承乾坐下后,李治便迫不及待地开口说道:“先生!我兄长想要求史书一观,不知可否?”

 躲开李承乾的视线,李治不住地给李放使眼色。

 “看史书啊......”李放慢条斯理地回应道,手中的肉串还在炭火上翻转,“太子是有什么不解之处吗?你的造反大业筹备得没底了?”

 “呵!”李承乾苦笑一声,拱手行礼,“让二位见笑了,非是在下悖逆不道,实在是局势所逼,我才不得不行玄武门旧事,一切都是天意啊!”

 他父亲是天子,因为李世民对儿子的态度导致了这一切,又如何不能称之为天意呢?

 李承乾很是感慨,他也不太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悖逆的念头呢?

 赵祯放下手中的肉串,也颇为唏嘘:“太宗陛下万物皆明,就是这一点上,不知为何却看不透?”

 说着,赵祯转向李承乾问道:“我记得史书曾言,多位大臣都曾上书为太子鸣不平,太宗陛下却都置之不理,此言可否为真?”

 关于李世民偏宠李泰的事,其实很多大臣都看不惯。

 有些人也并非是单纯的太子一党,只是出于国本考虑而已。

 褚遂良就曾给李世民上书,矛头直指魏王李泰:“今魏王料物,岁过万段,若与太子同,非所谓辨嫡庶也。”

 《新唐书·岑文本传》也曾记载,岑文本同样十分反对李世民的举动。

 原文是这么说的:魏王宠冠诸王,盛修第宅,以骄奢闻。文本以为非礼,上疏极谏。

 史书用词是很讲究的,一个“极谏”足以说明他的态度。

 贞观名相,出身低微的马周也曾上书隐晦提醒李世民,要注意平衡皇子之间的待遇。

 《旧唐书·马周传》记载:“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伏愿陛下豫为节制,以义制恩。”

 提醒李世民要注意节制自己,提前确定好皇子的名分,免得国家生乱。

 而对于以上谏言,李世民都只有一个态度:虚心接受,但绝对不改!

 对褚遂良,李世民的反应是:太宗纳其言,特赐帛三百匹。

 然后魏王的待遇依旧,没有分毫削减。

 对岑文本,李世民也是几乎相同的反应:帝虽不罪泰,然为之稍损其礼。

 除了稍微削减了些李泰的礼仪规格,还是没有任何改正的意思。

 至于马周也是一样:太宗称善久之,赐物百段。

 几位重臣的轮番上谏,却并未对李泰的势力起到任何削弱的作用。

 只能说,这个时候的李世民,确实有些刚愎自用的苗头了。

 因此,听到赵祯的疑问,回忆起过去,李承乾的表情有些扭曲。

 他情绪低落地回道:“阿耶皆称赞他们忠直敢言,并让我多向他们请教,可对青雀的偏爱却始终不移,我......”

 “也是苦了太子了。”赵祯心善,恻隐之心顿起,忍不住出言安慰。

 李承乾见势直接站起,拱手相请:“所以!我为谋逆大事,只是为求自保。我是大唐太子,本就该我继位,还请诸位助我!”

 李放冷眼看着李承乾的表演,有刚刚李治的眼神提醒,李放知道,李承乾之后肯定还有麻烦事。

 他淡淡地说道:“太子不必如此多礼,我等没告诉太宗陛下你的谋划,就是心向太子了,你有什么要求就请直说吧。”

 李承乾平复了下心情,然后缓缓说出了自己的诉求。

 “果然。”李放心中一紧,“确实有些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