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李承乾的诉求(第2页)
在李承乾的政变小团伙里,最有威胁的人,除了他这个太子,其次就是侯君集了。
而事情败露后,让李世民极为痛心的也有侯君集一份,甚至李世民都不想治他的死罪。
奈何朝野非议不断,李世民这才无奈将其处死。
但李世民还是对侯君集手下留情了,只杀了他,而将侯君集的妻子儿子流放,保住了侯君集的后人。
谋反大罪,就算不诛九族,全家也是没有道理得以保全的。
由此可见,李世民爱将之意。
李治赶忙出言劝阻:“兄长怎会想到此人?这位已是位极人臣,他怎么可能答应与兄长一同共谋大事?”
侯君集如今受封陈国公,又加吏部尚书,官职爵位均是极高,按照常理来说,他肯定不可能谋反的。
“那是往常,如今可不一样了。”李承乾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阴冷,“前年阿耶命其攻灭高昌国,其人一战而下,灭其国,虏其酋首而还,立下灭国大功。”
“可虽立此大功,回朝之后阿耶却将其下狱逮捕,罪名是攻灭高昌时放纵士卒劫掠。”
说到这里,李承乾脸上露出一副不以为意的表情。
大唐将士战无不胜,远征千里前去西域灭国,不给士卒们点好处怎么行?
李世民以为不妥,李承乾却觉得父亲这是大惊小怪。
“堂堂名将,受此屈辱,自然是心有不甘。我听闻他时常口出怨怼之言,只是因为他权位甚重,这才无人报与阿耶。若我善加拉拢,其人岂能不为我所用?”
说罢,李承乾很是得意。
看他那样子,李治心中暗道:“看来历史上,这二人便是如此勾连在一起的。”
但这个时候,可不能让他们再联手了。
李承乾已经知晓历史,日后行事肯定越发小心,再加上一个能征善战的猛将,万一他成事了呢?
李治不就弄巧成拙了?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的。
侯君集能一步步走入贞观一朝的权力中心,除了他本人能征善战外,最大的功劳就是他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人家是有政变经验的老手。
历史上他们只是还没出手就被牵连了,若是阴谋没有暴露,说不定真能搅动风云呢。
“侯君集......”
李治故作忧虑,口中喃喃自语。
“怎么?稚奴觉得不妥?”李承乾果然向他发问。
李治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若依兄长所言,以此人的地位,在历史上也该书上几笔,可弟在史书上却未见此人姓名,恐怕其中另有蹊跷。若拉拢不成,反倒向其泄密,那可就万劫不复了。”
接着,李治又劝道:“兄长须知,此人可跟随阿耶多年,自玄武门起便是阿耶心腹干将,行事还需谨慎啊!”
总之,李治就是想劝李承乾打消这个想法。
谁成想,李承乾的反应却出乎了李治预料。
“你所说的,正是我担心的啊!”李承乾叹息一声,满脸的忧虑。
他猛地抬头看向李治,眼中带着几分恳切:“故而,我想去向李先生求教,亲眼看看侯君集此人在史书上结局如何,再做判断。我与那位先生相交不多,还要稚奴从中说合。”
兜了一圈,李承乾这才说出自己的真实目的。
他要的就是亲眼看一看史书原文。
总是李放他们转述,李承乾心里没底。
对李治他目前是放心了不少,但造亲爹的反,而且历史上还失败了,李承乾不可能不担心。
此举,一是为了验证李治他们说的话对不对,再一个就是取长补短,通过历史来查漏补缺。
李承乾直勾勾地看着弟弟,想看看李治是什么反应。
李治这边当然明白自己大哥打的什么算盘,他肯定不能拒绝,拒绝了那就代表自己心里有鬼。
之前说的那些话,肯定也就骗不过李承乾了。
他迅速镇定下来,脸上重新挂上了笑容,故作轻松地说道:“嗨!兄长就是想看看史书啊,此事容易!”
说着,李治站起身来,便要领着李承乾去找李放。
“但愿阿兄已有预案。”李治心中一阵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