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宣旨(第2页)
“姑姑?姑姑!”徐钦小声叫了几下,等徐妙锦转过头来,他低声问道,“此人究竟是何来历?竟能得姑丈如此看重?”
他口中的姑丈,自然就是朱棣了。
虽然徐妙锦没嫁给朱棣,但别忘了,徐家还有一个皇后呢,也就是刚去世不久的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
那名黄太监虽然不比郑和那位三宝太监受朱棣信重,但也是燕王府的老人了,他对李放这样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朱棣的态度。
徐钦自然要更为谨慎。
“你现在知道谨慎了?”徐妙锦见李放如此挥洒自如,内心不由得有种骄傲之感。
见侄子终于开始认真对待李放了,她也与有荣焉。
伸出青葱玉指,点了点自己大侄儿的脑门:“整日里就知道钻营!先前大兄在时,让你好生进学你可曾听了?初见时盛气凌人,发觉不对又畏首畏尾,哪里还有半点先祖风范!”
“说的就跟你见识过祖父风范似的。”徐钦不由得低声嘟囔了句。
徐妙锦出生之后,徐达已经病入膏肓,未等徐妙锦记事,徐达就已经病逝了,她自然也没怎么见过自己的亲爹。
徐钦知道这一点,因此对徐妙锦口中所说十分不以为然。
“你说什么?”隐约听到侄子的吐槽,徐妙锦马上板起了脸。
“没,没什么!”徐钦赶忙微笑以对,讨好的上前拱手,“姑姑,侄儿如今知错了,您就大发慈悲,告诉我吧。”
白了他一眼,徐妙锦转头看向李放:“他啊,是一个神奇的人。”
“神......奇?”
徐钦有些无语,这说了跟没说一样啊。
可看徐妙锦那样子,怕是也问不出来什么了,左思右想之下,徐钦把目光锁定在了那名黄姓太监身上。
这时,李放也聊到了此人身上。
“黄太监前面说追随陛下多年,想必在北平时就服侍陛下了?”
“正是。”黄太监颇为感慨,“昔年靖难之时,国事唯艰,多亏了陛下与姚师筹划得当,这才没让奸人坏了我大明天下。一晃近十年过去了,奴婢还是又一次见陛下如此郑重,想来先生定有异才!”
听到此人靖难之时就跟随朱棣了,李放还觉得挺意外的。
“黄太监过奖了。”李放客气了句,然后问道,“说了这么多,还不知黄太监姓名是?”
“先生客气了,贱名恐污尊耳,不提也罢。”黄太监客气的说道。
推让了两句后,他方才说出了自己的姓名——黄俨。
“黄俨?不认识啊?历史上有这么个人吗?”李放想了下,记忆里没有任何印象。
对于明初这段历史,他唯一一个印象深刻的太监也就只有郑和了。
方才来前时他还在想,来传旨的太监会不会是郑和?
直到从徐妙锦那里得知,郑和此时已经二下西洋了,还没回来呢。
实际上,这个黄俨在明史中,确实不是什么关键人物。
他虽然早年就入了北平燕王府,但由于他站错了队,日后的史书上自然难以留下姓名。
在朱棣的几个儿子里,黄俨偏偏一开始就与燕王世子朱高炽不睦。
黄俨更偏向于朱高煦与朱高燧,尤其是朱高燧,黄俨更是他的死党。
《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时中官黄俨奸险,素为世子(朱高炽)所恶,而高燧深结之,为己地及安持书至。俨已先遣人驰报,上曰:朝廷与世子已通密谋。上(朱棣)不信。
只是史书虽然记载了他陷害朱高炽的事迹,但黄俨却并未因此而受到朱棣的惩罚。
到了永乐年间,黄俨更是为司礼监太监,称得上一句位高权重。
此时的司礼监虽然比不得明朝中后期的威权赫赫,但在内宫已经不可小视了,足见此人深受朱棣信任。
而黄俨为何会受到朱棣的看重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黄俨的特殊性了,他的事迹虽然在《明史》中不显,但在《朝鲜王朝实录》中却有大量记载。
上面记载了,从永乐元年至永乐十八年间,黄俨曾十一次出使朝鲜。
他这是名副其实外交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