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朱高煦谋反的疑点
凭借一个优秀统帅的本能,朱棣察觉到,朱高煦谋反这事不简单!
朱高煦的本领,朱棣这个做父亲的最清楚不过了。
他又不是刚出道的雏儿,怎会造个反还没打上几场仗,人就投降了呢?
朱高煦深度参与了朱棣靖难的全过程,整个流程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就算打不过,也不至于束手就擒吧?
回想起靖难时期朱高煦的表现,朱棣面沉似水。
白沟河之战,朱高煦亲率精骑突入战阵,阵斩翟能父子,击溃明廷精兵。
东昌之战,在燕军惨败,大将张玉阵亡,朱棣仅以身免的情况下,朱高煦紧急率军驰援,亲自击退了追兵,掩护朱棣撤退。
《明太宗实录》上称其:冒矢石先登,所向披靡。
灵璧之战,作为靖难之役的决战,朱高煦也是亲自率军断了朝廷的粮道,并深度参与围剿敌将平安部,俘虏无算。
若非是在靖难中立有大功,朱棣也不会说出那句著名的话。
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这句话朱棣说没说过,目前虽然存疑,但朱高煦本人会打仗,是一员猛将,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这样的人,怎么造反就闹出这么点动静呢?
面对朱棣的疑问,好在李放有所准备。
略一沉思,李放开口道:“对于此事,我所知道的也都是后人从史籍中推出来的,其中或有谬误,不可尽信。”
“咱自有分辨,你说就是了!”朱棣示意李放继续。
“关于朱高煦的叛乱,其中有许多疑点。”
李放竖起一根手指:“其一,既然决定要造反了,那首要任务应该就是抢占一片根据地。收拢肯跟随自己的官员,杀掉不服自己的人,就像陛下在北平起兵时做的那样。”
“嗯。”朱棣点了点头,认可了李放的说法。
“那么,问题就来了。”李放坐直了身子,“可在有限的史料中,我们那个时候的人却找不到任何朱高煦残杀地方官吏,收拢各地兵卒的消息。”
朱棣陷入了沉思,脑中回忆着乐安附近的地势,将自己代入进去。
“若是咱在那里举兵,该如何做呢......”
李放看了眼朱棣,发现他没有什么特殊反应,竖起了第二根手指:“其二,既然是造反,那自然少不了攻城略地。可奇怪的是,朱高煦宣布起兵后就在乐安不动了,并未出城攻城略地,一直等到朝廷来围剿。”
顿了下,李放一口气说出了第三个疑点:“其三,在你们古代做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靖难之时,陛下的口号是‘奉天靖难’,还以《皇明祖训》为借口誓师出兵。而朱高煦呢,他却没有发布任何檄文说要讨伐朱瞻基,实在不像是要夺天下的样子。”
“至于是不是檄文被销毁了,这不大可能。这么大的事,肯定飞速传遍整个大明,指不定哪个文人的笔记里就记上一笔。可直到现在都未曾发现这样的记录,那就只能证明,朱高煦确实没有写檄文。”
朱棣瞪了李放一眼:“也就是你小子,敢在咱面前若无其事说起靖难旧事,若换做他人,早就不知埋尸何处了!”
“嘿嘿。”李放朝他笑了笑,拱手说道,“我年纪轻,又不是大明之人,陛下何必跟我计较呢?”
“哼!还有吗?”
“还有最后一点。”李放咽了口唾沫,“那就是朱瞻基对叔父下手太狠了。明代不乏藩王造反,近的有您......”
朱棣狠狠看了眼李放,才说过,李放还说?
“那就说远的!”李放赶紧改口,“比如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这都是藩王叛乱的例子,可也只是罪归一人,都会留下子嗣。”
“可到了朱高煦这里,朱瞻基杀了他也就罢了,可连一个儿子都没给二叔留下,属实是太过残酷了。”
李放心里还有句话没说,朱棣都将朱允炆的兄弟留下没杀,朱瞻基实在没必要杀了自己的堂兄弟。
对他的皇位又没威胁,完全没有必要啊。
说完了这些,李放嘴巴动了动,感觉有些干渴。
朱棣看了他一眼,高声吩咐了句:“来壶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