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土木堡之变的损失(第3页)
“嗯~~~”
李放沉吟片刻,调动起记忆深处的回忆:“据后来户部清点阵亡及失踪者,前后多达二十余万......”
朱棣下意识的握紧了拳头,口中喃喃:“瓦剌!”
“这二十万还是不计百姓的,若是计算百姓,伤亡更是不可计数。”李放深吸一口气,沉重的说道,“除了人员损失之外,还有骡马二十余万,并大批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之后为了赎回皇帝,朝廷前后又送给也先赎金八万两,其他珍玩、玉器无算,这些东西最后都成了之后也先再次入寇的资本。”
朱棣面露厌恶之色:“此等昏君,赎他作甚!”
说完这句话后,朱棣忽的又平静下来,略带些茫然的抬起头来,心中暗道:“爹,这些也在你的考虑里吗?”
他想起了朱元璋时期的一件事。
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里,虽然并未规定宦官不能干政的具体条例,但朱元璋也曾在其他地方对宦官干政做出限制。
首先,他规定了入宫的宦官必须不能识字,也就是文盲。
不是文盲,宫里不收。
朱元璋这一招旨在从制度上直接切断宦官干预朝政的途径,让整个宦官群体难以接触到核心权力。
毕竟不识字就很难被皇帝委以重任。
难不成皇帝在派一个宦官处理政事的时候,还要再给宦官配个秘书不成?
真要有这样的权宦,那掌权的是那个宦官还是那个秘书呢?
这一招大大增加了宦官掌握政治权力的难度。
其次,朱元璋干脆立下了明文规定,阻拦后世子孙用宦官。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地铸造了一块铁牌置于宫门内,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朱元璋自觉自己办的很好,有这两个东西拦着,难不成后世子孙还能公然违背祖训不成?
可惜的是,朱元璋忘了一句话,那就是:人亡政息。
他活着的时候当然没人敢说什么,但他死后,就没人把他当回事了。
先是他一心扶立的朱允炆朝令夕改,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答应的好好的,可等亲爷爷一死,立刻就把自己对爷爷的承诺抛之脑后。
朱棣也是一样,在他任上出了一个知名的宦官——郑和。
但总归朱棣还记着,虽然用宦官,但还没有公然打自己亲爹的脸。
可到了宣宗朝,朱瞻基就受不了了,朱元璋留下的这个朝廷,一般的皇帝根本忙不过来啊。
不是谁都是朱元璋那样的工作狂的。
于是,从朱瞻基宣德四年开始,宦官不能识字的规矩被打破了,之后便理所当然的执掌起了权利。
伴随着内阁票拟的制度化,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批红”制度也应运而生。
日后明朝那些权倾一世的大权宦,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都要感谢朱瞻基的改革。
朱棣一时失神,想起自己亲爹定下的规矩,不由得改变了心思。
不同于朱元璋,朱棣对宦官并没有多严防死守,但听到了王振带来的惨重后果,他不免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正在走神呢,李放开口叫了他两声:“陛下?陛下?”
朱棣回过神来,支起身子:“今日就先如此吧,你这小子可真给了咱一个大‘惊喜’!且去用饭,然后你早些回去吧,明日别忘了给咱把史书带来!否则咱要追去现代找你小子的麻烦!”
“是,是,不会忘的。”李放连连点头,“只是,那边好像有人找你有事,我看那人等了好一会儿了,你要不叫他来问问?”
“嗯?”
顺着李放指示的方向看去,在那群忠诚的将士中间,有个宦官站在那,时不时抬头看向朱棣这边。
对上朱棣投来的目光后,此人急忙躬身施礼。
“过去看看。”朱棣眉头一动,大步流星的赶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