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赵祯要发债券(第2页)
“嗯~~~”
李放缓缓点头。
看着李放的样子,赵祯在心中默默的又补充了句:“大臣失和,其实未必不是什么好事。”
李放终究只是一个现代人,对于赵祯的想法并不能完全的理解。
实际上,赵祯就是故意的,而且他的意图吕夷简也知道的一清二楚。
眼下吕夷简权责颇重,又知道了穿越的秘密,肉眼可见的,赵祯在未来的改革中会越来越多的倚重吕夷简。
短期来看,他们君臣同心自然能够合力治国。
可时间长了,人心易变,赵祯又怎么敢保证吕夷简的心
思呢?
虽说是几朝老臣,但司马懿之事殷鉴不远,赵祯又不是不认识曹髦,他怎么能不多长个心眼?
而吕夷简自然也是人精,在赵祯主动挑明了他和范仲淹的矛盾后,老头几乎瞬间就想明白了赵祯的意思。
他这个吕相在朝中必须要有一个政敌,而这个人选又有谁会比范仲淹更合适呢?
毕竟历史上范仲淹已经证明过了自己,他是名留青史的能臣,更与吕夷简不和,完全是不二之选。
一老一小心照不宣,于是才有了赵祯今日的提议。
对于这一点,当过最大的官就是初中当了个组长的李放,自然是不可能立马明白的。
而赵祯也不会主动去跟他解释,此事就这么先揭过去了。
按下心中的疑虑,李放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上。
“你这个时候突然有调动范希文的打算,是不是西夏那边有什么动静了?”
听到李放的问题,赵祯刚刚好转的心情,顿时又阴沉了起来,表情变得难看起来。
稍顷,赵祯才沉声回道:“西北传来消息,元昊在西夏兴州大会党项诸部头人,公开宣称弃用大宋年号,改元‘显道’。”
“好在他还是有点顾忌,勉强找了个避父讳的理由,但自立之势已成,其人难制。再等下去,我怕还要打上一场三川口之战。既然早晚都要打,那不如先下手为强,派个能人过去扼制一下西夏的发展。”
李放恍然:“原来如此。”
虽然关于李元昊弃用宋朝年号的事已经写在了史书上,但赵祯毕竟还未亲身经历过,对于李元昊的野心没有个确切的认识。
毕竟李元昊名义上还是臣服北宋的,他爹李德明死后,李元昊还接受了北宋的册封。
北宋朝廷为了拉拢西夏,同时也为了那个名义,封李元昊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赐爵西平王。
可转眼间李元昊便翻脸不认人,最关键的是,他选择在明道二年发难,实在是让赵祯绷不住了。
要说“明道”这个年号犯他爹的名讳了,那明道元年的时候为何不改元?
偏偏要等到明道二年才召集西夏各部族宣布改元。
分明是欺负宋朝最高领导权在交接,笃定此时北宋无暇顾及他,这才如此放肆。
这让刚刚亲政,欲要证明自己的赵祯如何能忍得了?
既然确定了此人果真野心勃勃,那之前商议的事就要提上日程了。
赵祯准备派个人过去,提前执行他的蚕食之策了。
他愤然说道:“不只是宣布废除我大宋年号,党项骑兵也是屡屡犯境,实在是欺人太甚!即便此举有些急功近利,但目下也顾不得这些了,必须先下手为强!”
经过今日一战,赵祯也果决了许多,尤其是自己心中有了底气,对于战争,他不再像历史上那么谨慎了。
李放一直在回想历史范仲淹的所作所为,对于赵祯选择的这个人选他倒是没有异议。
但他有别的疑问:“历史上范希文主张的也是徐图渐进,倒是能执行好你的计划,可有一点,你能给他足够的支持吗?”
《宋史》记载,范仲淹在西北时曾上书给赵祯陈述自己对西夏的看法:先取绥、宥,据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计,则茶山、横山之民,必挈族来归矣。
核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屯田养兵,和西夏慢慢消耗。
范仲淹的行为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在西北多年,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修筑要塞,乃至于把要塞修建成了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