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邓娘子(第2页)
晃了晃脑袋,李放回过神来,一口答应了下来。
印刷债券凭证,到时候就说是道具就完了,用不上太高深的防伪技术,哪怕只是随便印刷一下,都是这个时代难以企及的高度了。
李放答应了,赵祯自然也不能差事,他豪爽的说道:“到时候该多少钱就多少钱,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我肯定不会占你的便宜。”
眼瞅着是用钱的时候,李放也没跟他客气,没怎么推让就收了下来。
这件事就这么敲定下来了。
赵祯总算是去了一块心病,略显惆怅的看着那些伤兵以及救出来的妇孺,眼神
空灵,仿佛透过他们,看到了西北之地的边民。
“仁宗”这个称号不是假的,他是真的疼惜那些边疆百姓。
赵祯喃喃道:“等到范卿去了西北,想来那里应该能安定些吧。”
李放出言安慰道:“那是自然,只要堡寨建起来,党项骑兵就跑不起来了,到那时就是大宋步卒的天下了。”
这是经过战争大家李世民认真的策略。
西夏之兵多为骑卒,党项骑兵凶悍无比,而大宋缺良马,这是众所周知的。
若要“以步制骑”,只能依靠寨堡分割战场。
这就是历史上范仲淹的作为,也是他们向李世民求教的克敌良方。
赵祯口中缓缓说道:“沿横山修筑连环寨堡,每三十里设一烽燧,每百里建一军镇,这么大的手笔,古今都是罕见......”
“希望百姓的辛劳不会白费,真的能一举克敌!”
如此密集的建筑工事,自然不是平白长出来的,即便有李放支持的现代建筑材料,也是需要百姓执行的。
在古代,这自然是要依靠民间征发的民夫。
赵祯虽不忍,但也清楚的知道,这是必须做的。
而这一切的一切,就要看范仲淹能不能让这些资源化作对西夏的绞杀了。
“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
念着范仲淹《上执政书》中的句子,赵祯满怀期望:“范卿,勿失朕望啊。”
聊了好一会儿西夏的事,赵祯的心逐渐安定了下来。
抬眼看了看四周,赵祯也要准备办正事了。
和李放打过招呼,赵祯带着人又去慰问了。
不论是士卒还是百姓,赵祯一个个亲切的接待过去,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拉拢人心。
如此惠而不费的事,他自是不会偷懒的。
而且看着那些人凄惨的模样,赵祯的心中也的确有些不忍。
他满脸的内疚,口中轻道:“朕来晚了......”
李放缀在赵祯身后不远,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却总有种既视感。
“我怎么好像在哪见过这样的场景......”
想了没一会儿,李放眼前一亮,他想起来了!
“要是把他的衣服换成一件行政夹克,身后跟着的太监再换一换,这货都够上新闻节目了!”
怪不得李放总有种既视感,原来是这样。
李放估摸着,赵祯在现代应该没少看时政新闻,这小词学的一套一套的,神态也相当到位。
他对面的那些人一个个感动的,就差痛哭流涕了。
“有趣,有趣。”
嘴角噙着笑,摇了摇头,李放转身走开,赵祯的秀开始了,他也不能闲着了。
一下子多出来了这么多人,肯定有不少协调不过来的地方,再加上男女有别,还要好生安置一番。
“要不是带来这么多太监,这些女子还真不好安置。”
李放暗自说着,吩咐人继续整顿这个“战地医院”。
时不时再带人去接一下新的伤员。
随着伤员来的越来越少,李放知道,这场战斗应该是快要到尾声了。
几个小时后......
“来你尝尝这个好不好?这个是甜的,很好吃的。”李放蹲在地上,和颜悦色的在哄面前的小孩儿。
在他面前,几个小孩子瑟缩的站在那里,时不时怯生生的抬头看向李放,然后又赶紧将眼神收回来。
这些孩子里,最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也才四、五岁,可身上却一点朝气都没有,能透露出来的只有一种情绪——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