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朱家父子(第2页)
“臣非敢妄议大工,唯祖宗陵寝安危系焉。”
“臣宋礼顿首谨奏。”
看完之后李放脸色大变:“黄河决口?”
他腾的一下站起身来,三两步来到朱棣面前:“这个你.....,陛下可曾看过?”
朱棣眉头一皱,一目十行的扫视一遍,看清楚详情后,眉头稍稍舒展了些,但还是显得心事重重。
“批了便是,黄河之事年年有之,今年没有洪涝已是幸甚。他所奏也属常例,一切如常即可。”
“如常?”李放有些惊讶。
再次低头通读了一遍后,李放确认了自己的判断。
这可是黄河水漫啊,虽然
对于奏疏上说的黄河具体流向不太清楚,但李放清楚一点,在什么时候黄河改道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朱棣这里就轻而易举的揭过去了?
前元修黄河,修出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豪杰并起。
怎么看,这事都不能就一句轻飘飘的“一切如常”就完了吧?
看出了李放心中的疑惑,朱棣揉了揉眉心问道:“在你们那边,黄河已经不泛滥了?”
“不......”
刚想说“不泛滥”,李放忽的想起了什么:“泛,泛滥!只是人定胜天,我们军民一心,区区黄河也要臣服。”
想起九八抗洪,还有步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听说的那些洪涝灾害,李放是既自豪又唏嘘。
同时,他也明白了朱棣为何是这个态度。
确实,以古人的能力,完全治理黄河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才有了朱棣这无奈的神情。
完全治理是不可能了,也只能习以为常,待时而动了。
“人定胜天?军民一心?”朱棣来了兴趣,“你们那里可有什么更好的治河之法?只要有,不管你有什么条件,咱都答应你。”
李放坐直了身子:“小看我了不是?我也不是不近人情,这等造福苍生的事,我肯定不会故意阻碍的。”
招手叫过徐妙锦来,二人耳语了几句,李放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回答。
“陛下还是谢过妙锦吧,她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整理好了,再送上来。”
穿越了这么久,徐妙锦自然不是只知道自己享乐玩耍,正事也没少干。
有唐宋之人为例,她自然清楚该收集什么资料,有了电脑后,就更好收集了。
只是那些资料浩如烟海,而且还要进行脱敏,防止有心人看出什么来,所以还在整理。
这件事李放知道,二人一交流,李放得知水利方面的知识已经存在徐妙锦的电脑里了。
整理好后,就能拿给朱棣过目。
“若真如此,咱记妹子一大功!”朱棣大喜过望。
水患,不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个大问题。
哪怕朱棣仅能略微改进一些,这都算是很大的政绩了,他如何能不激动?
徐妙锦略一点头:“陛下还请稍待些时日,我整理好后,即刻呈上。”
甭管即将见到的方法有没有用,朱棣还是承这份情的。
总归算是一样政绩。
三人约定好后,李放接着投入那些奏章中。
里面内容可称得上是包罗万象,涉及各方各面,有四川官员上奏嘉定盐井事的,还有鸿胪寺上奏日本国朝贡之事,也有教育方面的条陈。
政治、经济、外交、教育,对于这些不同的点,李放都能说个一二。
虽然不算什么太过高明的论调,但能言之有物已经算是难得了。
考虑到他的年纪,这番表现,不由得让明朝这些古人侧目。
朱棣看着李放提交上来的东西,略显惊讶:“这小子虽说年轻,可这份见识着实不低。若那现代随便一个普通百姓都有这等水平,难不成真个是大同之世?”
对于李放的这番表现,朱棣心存疑虑。
只是不管其他,朱棣这会儿对去现代长见识这件事充满了期待。
手下运笔如飞,一本本奏章被批复,李放也从最开始的好奇变得有些厌倦。
帮助朱棣批改文件这事倒是不累,只是那些人写奏章用的文字弯弯绕绕,一句话非要引经据典的去表述,让李放看的着实有些头大。
他虽然能读这些文章,但显然效率没有他看白话文来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