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373章 赵祯和朱棣的交易(第2页)

 李放耸耸肩,示意朱棣去找赵祯谈。

 赵祯笑了笑:“永乐帝不必如此,直呼我名就可,叫庙号还是......”

 当着活人的面,叫他的死后称号,确实有些地狱笑话了。

 朱棣打量了下赵祯,改口问道:“赵官家,关于这火器,难不成大宋有?”

 “我大宋巧匠无数,幸得指点,如今已经研发出了不少先进的火器,若是永乐帝有意,我大宋倒是可以大明做个交易。”

 朱棣眉头一皱:“你们这所谓穿越,大概持续了多久?”

 在朱棣看来,赵

祯是宋朝,还是北宋,那火器水准应该比大明要落后不少的。

 可赵祯既然这么说,那就意味着,他有信心,他大宋生产的火器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此,岂不意味着,自己的大明在军备上,已经被大宋落在了身后?

 这让一生要强的朱棣如何能忍?

 况且,其中还有不小的隐患。~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

 李放这带人穿越的手段神鬼莫测,朱棣不知道还有什么限制,看他和赵祯那相交甚密的样子,要是二人对大明有什么想法。

 想起视频中展现出的火器手段,朱棣心底一阵发寒。

 不过他这是完全想多了,李放和赵祯自己一脑门官司还没解决呢,哪里有精力去搞什么跨时空殖民,两人压根没往那边去想。

 所以,对朱棣的问题,二人老实的回答了:“前后大概也就数月有余吧,怎么了?”

 “数月......”

 朱棣安心了不少,这么短的时间里,应该不至于被拉开太大的差距。

 看李放那样子,以他平民的身份,在这个所谓的现代社会,恐怕也拿不出自己要的大量火器,和大宋交易确实也是必行之举。

 略一思考后,朱棣抬头:“不知赵官家想要我大明何物?”

 赵祯见朱棣松口,精神为之一振,脱口而出一个字:“马!”

 随后,他又赶忙补充道:“良马,我要良马的马种!越多越好!”

 是的,赵祯灵光一闪,决定主动站出来,为的就是良马。

 哪怕现在有了李放的支援,赵祯能动用的力量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但将来要平西夏、讨辽国,还是少不了骑兵的助力。

 若是没有骑兵,火器再厉害,也拦不住一心避战的敌军。

 至于北宋自己的马政,只能说是前人挖坑,后人填了。

 在北宋立国之初,北宋军中战马的保有量还是很乐观的,否则也支撑不起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的南征北战。

 《宋会要辑稿》记载:“凡京城诸州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坊监及诸军马二十余万匹。”

 除了官方力量,北宋也鼓励民间养马,由官府出面收购。

 由于战事频繁,官府需求旺盛,因此民间养马风气极盛,仅一县之地就能蓄养马匹达三千多匹。

 而且其质量也丝毫不逊色于官马。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为了北征,官府能一次性在民间购置十几万马匹,以填补前线的战马缺口。

 《宋史》中有载:“中使赵守伦优给价和市在京及诸州民间私马,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九匹。”

 这些都证明了,在宋初,北宋在马匹问题上基本没遇到过太大的困境。

 那为何在北宋中后期,宋军就开始以步卒为主,再无大型的骑兵调动呢?

 有人会将此归咎于唐朝灭亡时,丢失了西北的养马地造成的。

 可这却没什么说服力,无法解释北宋初年,那些大规模的马匹调动。

 究其根本,北宋的马匹匮乏,不是天灾,更多的是人祸!

 自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休战,但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国防压力,军事开支剧增。

 或许是由于某人的灵机一动,北宋朝廷做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决定。

 反正他们也没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那还留下这么多马匹作甚?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记载。

 大中祥符五年三月,帝谓宰臣等曰:“牧马数,亦当岁较其耗登。诸蕃马月奏其数,但无比较。且以去岁所奏比日近奏数,约少二万。”

 宋真宗对宰相们表示,自己发现今年的马比去年少了大概两万匹,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