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374章 开了眼的朱家父子(第2页)

 不过由于朱棣和赵祯都没带符玺,所以签订国书什么的自然就只能延后了。

 搞的差不多了,李放还给他们开了瓶酒,以作庆祝。

 喝酒过后,时间也眼瞅着到了中午。

 李放看了看手机,十一点多了,他开口询问朱棣:“你看,我们是直接去吃午饭,还是说你先去微服私访一番,然后去吃饭?”

 “到了午膳之时吗?”朱棣想了下,“如此正好,先去民间走走看看,咱真的很想知道,你小子口中为之自傲的盛世究竟是何模样。”

 说走就走,既然朱棣想

看,那李放就给他看个够。

 留下武媚娘守家,李放将几个古人一起带了出去。

 如今,炎夏已经到了尾声,天气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燥热了,走在巷子里,时不时还能感受到远处吹来的风。

 打量着道路两旁的建筑,朱高煦目露不屑:“只是如此?这样也敢称盛世?”

 前面说了,李放这里是老城区,房子多是十几年前盖的,在当时或许算是好房子,但在现在看来确实破旧了些。*咸¢鱼_看^书¨ !哽·薪`醉_哙+

 在朱高煦看来,这不就是李放在吹牛吗?

 可在识货的人眼中,这才更能说明问题。

 听到儿子的话,朱棣冷冷呵道:“闭嘴!丢人现眼的玩意!”

 朱高煦拳头一握,然后又颓然的松开,负气般的落在后面,慢慢跟着。

 朱棣也没管他,而是表情凝重的说道:“老大,你觉得如何?”

 朱高炽谨慎的回道:“回父,回爹的话,若是此世百姓皆是这般,想来李先生口中所言盛世,怕是不虚。”

 在二人的观察中,周围的房子虽然略显陈旧,但大体上还是完好的。

 而且建筑材料,一望可知,都是一种类似石料的东西。

 这本来不算什么,可这些房子的主人却昭示着,这地方就是一个个普通百姓的居所,不是什么富裕人家。

 这就很厉害了。

 在古代,哪怕是首都,也免不了存在居无定所之人。

 可就朱棣父子这一路观察来看,别说乞丐了,连一个衣着稍微不体面的人都没有。

 这在大明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且不说底层乞丐,哪怕是许多平民,想有什么体面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

 经常性的,一家人只有一件还算齐整的衣服,谁出门谁穿。

 这真不是段子。

 至于住房,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是难得了,至于坚固能御寒的房子,那更是大多数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东西。

 明朝谢肇淛的随笔札记《五杂俎》中就记载:京师乞丐,多于商贾......每当三二月,饿莩载道,惨不忍见,良以受一冬寒气,至春暖泄发而死。昔人有言,京师无隔年乞丐。

 寥寥数笔,就揭开了大明治下最悲惨的局面。

 堂堂大明帝国的首都,每到二三月份就饿殍遍地,多有乞丐冻死。

 这对现代人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甚至传出这样的话,京师无隔年乞丐。

 一个乞丐,在国家的首都,竟然连一年都难以度过,这其中的悲惨,不言自明。

 朱棣不是什么长在深宫里的皇子,在他出生的时候,天下还在用元朝年号。

 从元末乱世中成长起来,又被朱元璋委以戍边重任,朱棣绝不是不识民间疾苦的人。

 正是因为知道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看到现代普通人的生活时,他才会如此震撼。

 在李放的带领下,他们深入街头巷尾,观察众生百态,真切的认识到了两个世界的巨大差距。

 时间长了,连朱高煦这个原本迟钝的人也看出问题来了。

 抬头看了看,亲爹和老大还在前面默不作声的行走,时不时打量一下周围。

 他们能存住气,朱高煦可忍不了。

 “喂!”朱高煦不客气的伸手搭在李放肩上,“你之前说这里都是普通百姓?这座城也不过是一四线城池?这话,不会是诓骗我们的吧?”

 另一只手指了一圈,朱高煦态度很不好:“如此这般,也能是平民?”

 周围百姓闲适富足的生活,明显刺激到了朱高煦的情绪,他急于通过否定李放的说话,进而去影响朱棣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