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无兵可用的征集,白杆兵与威家军的响应(第2页)
【四川出兵北上的兵力,总共八千人。】
【由于长期以来土司兵在集结士兵时,通常都需要自己预备部分粮食,因此,四川方面的土司兵,集结与北上的速度,并不算快。】
......
【在袁应泰的要求下,浙江方面,愿意出兵五千精锐北上支援。】
【由陈策担任浙军总兵,童仲揆为副总兵童,率领五千浙兵精锐,携带火器营,车营,藤牌营,三大步兵营,北上支援。】
【由于浙兵,以步兵与火器营,车营等,器械营一同北上,因此浙兵北上的速度也不算快。】
【在派兵五千精锐当中,其中以戚继光的族侄戚金,带领三千三百名“威家军”为主力。】
【在天道历史进程中,戚金或许是想借取此战,想要重振“威家军”的威名与辉煌。】
【但是戚金是无论,也预料不到,浑河一战,却成了“威家军”在天道历史进程中的最后一战。】
......
【由于,戚金带领三千三百名“威家军”应诏,因此,戚金被册封为浙军副将。】
【其中,三千三百名威家军,编入车营,有一千人,车营装备了战车30辆,每车配佛郎机炮2门,鸟铳10支。】
【还有有一千二百人,被编入了火器营,火器营又以三眼铳,火箭等火器为主。】
【最后的一千一百人,被编入藤牌营,每人配备藤牌、狼筅、长枪,负责近战防御。】
【在浙军的五千浙兵精锐中,除了三千三百名威家军外,还有陈天爵带领了义乌兵,也给编入藤牌营。】
【此外,还有台州出兵三百,以及其它卫所出兵,共计不到一千人。】
【因此,浙江方面,第一批派往辽东五千援兵,主要以戚金带领的威家军为主力。】
【之后,浙江总兵杨肇基,又召集了两千江浙兵北上支援,但那时,明军已经在浑河之战中,战败了。】
......
【除了四川,浙江能在短期内,响应出兵北方支援的。】
【还有山东与山西,也响应袁应泰的求援,但无法确认能出兵多少,以及何时能到达辽东。】
【同时,这个时期的湖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因受白莲教的影响,以及各地小规模民变不断的情况下。】
【只有山东,山西愿意出兵北上,但出兵的数量与时间,也无法确定。】
【这让袁应泰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叫无兵可能的境遇。】
【或许,袁应泰在提出“恢复抚顺,清河”的主动进攻的计划时,以他在各地方为官,以及组建乡勇训练的经验,强加是大明王朝的各地中上了吧~!】
【袁应泰心心念的大明各地支援的十八万大军,在他自刎殉国时也没能看到。】
【而在浑河战役都打完了,努尔哈赤已经率领大军,攻打辽阳时,山东与山西的援军,仍没能组织完毕,连北上的进程都没有启动。】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冷言道:“一群废物腐儒,国家之内有那么多省内都没有安定下来,就想着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对外出兵。”
“这是没有脑子,还是巴不得大明王朝赶紧覆灭?”
......
【从湖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求不到援兵,袁应泰便向同为九边军事重镇的宣府,大同,宁夏,延绥进行调兵。】
【当浑河战役打响,以及沈阳与辽阳,皆被努尔哈赤攻破时。】
【也仅有宣府,大同的两万兵马到达辽东,并参加了后续的战斗。】
大唐太宗界。
唐太宗李世民:“连十万八各地的援兵,都凑不齐,还敢在朝廷上鼓吹速战论,有这东林党的存在,以及像袁应泰这种在军事上盲目之人。”
“这天道后世的大明王朝,想要不走向衰落与覆灭都难。”
接着唐太宗又喃道:“虽说,在天道历史进程之中,大唐王朝是因为安史之乱,走向衰落,让藩镇割据并掌握兵权的。”
“但在集结军队平叛的时候,大唐王朝时代内,也没有出现过,像后世大明王朝,那么多问题。”
“在天道历史进程中,大唐的军队的兵力,都在各地藩将的手上。”
“这说明,大唐王朝之下的各地方上是有兵的,只是兵权,在各地藩将的而上而已。”
“而这大明呢?”
“兵册上,吃空饷的人员无数,实际上召集的军队,却是是寥寥无几,真是不比不知道。”
“这后世大明王朝的腐败官员,真叫朕大开眼界。”
......
【从大明各地各省中,调集不到自己想要的十八万援军,但自己主张的军事政策,已经在推行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