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无兵可用的征集,白杆兵与威家军的响应(第3页)

 【没有办法之下,袁应泰只能将十八万援军,改成十八万大军,将熊廷弼在辽东组织起来,并留下的十万大军,也一同归进十八万大军之中。】

 【这样一来,在文书上,就填补很大一块缺口。】

 【但,就算是加入熊廷弼为辽东留下的十万大军,依然没有达到十八万大军的数量。】

 【于是,袁应泰将便目光锁下,逃到辽东的蒙古难民身上。】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袁应泰对于逃难到辽东的蒙古难民,本就有怜悯之心,在其推行东林党颁布的“仁政”政策之后,就已经在沈阳与辽阳,接纳了不少蒙古人进城。】

 【袁应泰为了彰显东林党倡导“仁政”,允许蒙古难民与汉族居民,在沈阳与辽阳城中杂居。】

 【在《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中,就提到:“蒙古降人与城中百姓杂居”,导致“城中居民苦之”。】

 【由于袁应泰在辽东地区,推行了东林党倡导“仁政”,这段时间里,南下到辽东的蒙古难民,也是越来越多。】

 【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下,沈阳与辽阳两地,加起来的蒙古难民,已经有数万之众。】

 【为数万蒙古人当中,有谁是真正的难民,又谁是在混水摸鱼,另有心思的,袁应泰是一点防备的心理与措施都没有。】

 【此外,袁应泰为了方便招募蒙古难民为兵,将把部分蒙古难民被安置在军事据点附近,以便随时征调。】

 【如沈阳西南的沈旦堡,便是明军驻防地,袁应泰将不少的蒙古难民,安置在其周边,并设立临时安置点,既便于管理。】

 【袁应泰并认为,这样一来,又可利用蒙古难民的安置点,增加明军驻地的防御功能与力量。】

 【然而,袁应泰并不知道,当他在辽东地区,推行东林党倡导“仁政”的政策时,李永芳那已经停止了许久的渗透工作,又因此被激活,并立即展开了行动。】

 【在袁应泰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大明东林党推行的“仁政”接收蒙古难民,可是让蒙古难民,能像他在各地执政时,受到汉人百姓的拥戴与敬仰,以及配合。】

 【或者说,袁应泰认为,他收留了这些蒙古难民,必然会得到这些蒙古难感恩。】

 【然后,自己又招募蒙古难民为兵,让他们能为大明王朝出兵出力,这些蒙古难民,必然会对大明拥有更多的归属感。】

 【然而,实际上,这都是袁应泰的一厢情愿罢了~!】

 ......

 【在李永芳的安排下,在努尔哈赤的援意下,已经有大量已归附后金政权的蒙古人,混进了沈阳城与辽阳城。】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当听得知熊廷弼,已经被大明的东林党罢官,离开了辽东时,努尔哈赤是激动的。】

 【然而,换袁应泰在担当辽东经略后,立即改变辽东的战略布局,还要主动出兵攻打他努尔哈赤与后金时,就已经让努尔哈赤开怀大笑了。】

 【只是,让努尔哈赤更没有想到的是,这袁应泰与那大明的东林党,会比自己料想中的还要蠢。】

 【居然敢在边关重镇,局势动荡混乱的辽东地区,推行那所谓的“仁政”时,努尔哈赤就已经将沈阳与辽阳,视为后金政权的的囊中之物。】

 ......

 【天启二年(1621)3月12日,当袁应泰招募的蒙古降人,开始参与到沈阳城与辽阳城的军事部署后。】

 【等待时机许久的努尔哈赤,率先对沈阳城,发起进攻与突袭。】

 【由于袁应泰在担任辽东经略时,为了增加大明对辽东地区的军事控制的地区,就已经将沈阳城与辽阳城的兵力,分散到了各地的“空堡”的驻防当中。】

 【此时的沈阳城与辽阳城,都已经属于兵力空虚状态之中,而袁应泰为了填补沈阳城与辽阳城的兵力,又招募了蒙古降人为兵。】

 【这不就是,努尔合赤等待的最好的时机,又是何时?】

 【并且,努尔哈赤从潜伏在辽阳的间谍,送来的线报得知,支援辽东的川兵与浙兵,已经到达辽阳。】

 【为了减少后金政权的军事损失,努尔哈赤非常果断的率先发动,对大明王朝的侵略战争。】

 (查到不川兵与浙兵,是在天启二年,3月那一日到达辽阳的。)

 (为什么查不到,估计不是被删改过了,那可能在辽阳失陷时,这一类的相关的文书,已经在袁应泰自杀前,给烧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