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幻想小说)山野漫游者龙

第27章 中国南极科考队探秘威德尔海

…中国南极科考队在队长李旭扬带领指挥下深入到威德尔海再次进行环海科考,这是一曲波澜壮阔的冰封与蔚蓝的交响乐章。

 二一二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南半球盛夏。在地球最南端的大陆边缘,一片被誉为“南极魔海”的辽阔海域——威德尔海(weddell sea),正经历着其一年中最为“活跃”的季节。巨大的冰山从冰架崩解,缓缓漂移于墨蓝的海面之上;海冰虽然后退,却依然顽强地占据着大片领域,构成一片壮丽而险峻的极地景观。就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海域,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大型激光束破冰科考船“东方红三十号”正劈波斩浪,执行着一项意义重大的环海综合科学考察任务。

 在队长李旭扬的带领下,这支由海洋学、冰川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精锐团队,正争分夺秒地利用这短暂的南极夏季黄金窗口,探寻着地球气候变化的南极密码。

 威德尔海,以南极探险时代的英国商人詹姆斯·威德尔命名,却因其变幻莫测的海冰、突如其来的风暴以及曾经吞噬无数船只的险恶名声,在航海家口中获得了“魔海”的别称。其巨大的南极陆缘海盆,是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的关键形成区之一,这种寒冷、高密度的水团下沉后,驱动着全球海洋的深层环流,对全球热量、淡水和碳的分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对威德尔海的深入研究,是理解南极冰盖-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关键环节。

 中国南极科考队此次为期三周的威德尔海环海考察,是国家“十七五”极地考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目标明确而艰巨:系统监测该海域的水文结构、海洋环流、海冰物理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追踪记录夏季海冰快速变化下的各项环境参数,评估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潜在影响。

 领衔此次科考任务的队长李旭扬,是一位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极地科学家。他参与过多次南极和北极科考任务,对极地海洋环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指挥下,整个科考队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在极端环境中高效而有序地运转着。

 一月二十八日这是一个典型的科考日子,值得拥有纪念。

 清晨五时,南极的太阳早已高悬天际,实行着极昼季节永不落幕的守望。虽然天色早已大亮,但科考队的工作节奏并非遵循传统的日出而作,而是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科考计划站(station)时间表执行。李旭扬队长在每日例行的晨会上,与各作业组组长再次确认了当天的任务清单和注意事项。

 “气象组报告,今日海况总体平稳,风力三级,但下午西侧可能有碎冰区聚集,需注意航行安全。…”

 “海洋组准备进行Ctd(温盐深剖面仪)采水作业,计划完成两个深水站和三个浅水站。”

 “海冰组申请上午进行冰芯钻取和冰面观测,位置已选定在左舷方向那座大型扁平冰山附近。”

 “生物组准备投放浮游生物网和底栖生物拖网,并继续进行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航线观测记录。”

 李旭扬仔细聆听着汇报,不时提出问题或做出微调。

 “很好,各位。安全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冰区作业和甲板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我们必须珍惜每一个作业窗口期,获取高质量、连续的数据样本。今天的重点之一是获取威德尔海深层水团的关键参数,这对我们理解底层水形成的变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