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幻想小说)山野漫游者龙

北极回声~冰封使命之旅

七月的北冰洋,白昼无尽。漂浮的冰山在苍白阳光下泛着幽蓝,广袤的海冰向远方的地平线无限延伸着,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冻结在了时间之外。

 在这片寂静安然荒冷的茫茫极地世界中,一艘红白相间的大型激光束破冰船正划开海面上飘飘荡荡的层层碎浮冰,缓缓向北航行。

 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的“鲲鹏十六号”北极专用科考船巍峨雄奇的巨大船体在冰原中显得既威武又孤独。整艘船舶总长198米,宽30米,拥有pC3级激光束破冰能力,可以连续破除1.2米厚的海冰。船上配备了两架直升机、多个实验室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探测设备——这是中国极地科考能力的集中体现,这就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李旭扬教授和他的团队未来三个月里的移动实验室和家。

 “全体人员请注意,十五分钟后在会议室召开任务部署会议。”

 船内广播响起,清彻的声音在船舶上的金属走廊中回荡着。

 李旭扬站在舰桥窗前,凝视着无边无际的冰原。这位五十岁的海洋学家头发已经花白,但眼神依然锐利如北极的寒风。作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极地研究所所长,他已经是第七次参加科考队队前往北极科考了,但每次面对这片白色荒漠,他仍然感到由衷的敬畏与谦卑。

 …

 “李所,人都到齐了。”

 助理研究员小张轻声提醒。

 李旭扬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窗外那片正在消融的冰原,转身走向会议室。

 会议室里,二十多名科考队员已经就座。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极地人,也有第一次参加北极科考的青年研究人员。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即将开始重要工作的专注与期待。

 “各位同志,”

 李旭扬站到投影前,开门见山地说道:

 “我们此次科考任务由国家海洋局直接部署,核心目标是研究北极快速变化下的海洋生态系统响应机制,这是我国极地科考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快,大型屏幕上就显示出任务示意图,李旭扬看着大屏幕又继续说道:

 “伙伴们大家请看屏幕上的航行轨迹图示,我们将沿着西经150度线北上,穿越白令海峡,抵达北纬85度附近的海域。全程一共设立了四十二个观测站点,进行海洋温盐深测量、水样采集、冰芯钻取、大气成分观测和海洋生物调查等科考工作。”

 不一会,李旭扬又切换了幻灯片,表情变得严肃,他说道: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回收三年前布放在门捷列夫海岭附近的无人监测设备‘深蓝十号’。这些设备连续记录了该区域水温、洋流和冰情变化,数据对理解北极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会议结束后,科考工作正式展开。接下来的日子里,“鲲鹏十六号”按照计划向北推进,队员们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采样工作。

 海洋化学组每日放下Ctd采水器,获取不同深度的海水样本;生物组通过拖网收集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海冰组乘直升机前往较厚的冰面搭建临时观测站,钻取冰芯样本。李旭扬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协调工作进度,解决突发问题。

 第七天傍晚,科考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浮冰区。巨大的冰块不断撞击船体,发出沉闷的轰鸣。老船长李钢决定暂停航行,等待无人直升机侦察结果再决定行进路线。

 利用这个间隙,李旭扬召集了几位核心队员在他的舱室开会。桌上摊开着海图和卫星图像。

 “这里的冰情比预期严重得多。”

 气象专家刘教授指着卫星图上的冰密度标识后,又继续说道:

 “受上周气旋影响,多年积冰向南漂移,阻塞了我们的计划航线。”

 “那我们绕行需要多少时间?”

 李旭扬问道。

 “至少四天,而且燃料消耗会大大增加。”航海长回答。

 李旭扬沉思片刻:“‘深蓝一号’的自动信号越来越弱,我们必须在下个月海冰大面积融化前回收它。时间不等人。”

 经过激烈讨论,团队决定冒险穿越一条狭窄的海冰通道,这可以节省两天时间,但需要精确的导航和良好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