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幻想小说)山野漫游者龙

北极回声~冰封使命之旅(第3页)

 整个团队又坚持了六小时,不断发送唤醒信号。就在几乎要放弃时,监视器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微弱的响应。

 精确定位后,队员们发现“深蓝一号”不在原定位置,而是向南漂移了大约十二海里。更令人惊讶的是,它似乎被卡在了某个水下结构上。

 水下机器人被放入海中,随着深度增加,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深蓝一号”不仅仍然完好,而且它正好卡在一个此前未知的海底热液喷口上。

 “这就能解释附近海域的异常升温了!”海洋地质学家兴奋地说,“热液喷口会释放大量热能和矿物质,完全改变局部海洋环境。”

 回收“深蓝一号”后,团队对其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令人震惊——这个新发现的热液喷口活动在过去一年中显着增强,释放的热量相当于一座中型发电厂。

 与此同时,生物组在周边水域发现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依靠化学合成而非光合作用的管虫、蛤类和微生物群落,这些通常只在深海热液喷口附近存在的生物,如今竟然出现在相对较浅的北极海域。

 李旭扬意识到,他们可能偶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北极变暖可能与海底地质活动有关,而不仅仅是大气变暖的结果。

 科考队立即调整计划,对该区域进行了密集调查,最终发现了三个相连的热液喷口群,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浅北极热液系统。

 随着考察继续,更多发现接踵而至:冰川融化速度超预期、永久冻土层释放甲烷、洋流模式改变......每个发现都既重要又令人忧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科考任务即将结束的前一周,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气旋打乱了原定计划。风速超过100公里/小时,浪高达到8米,即使对“鲲鹏十六号”这样的破冰船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更糟糕的是,船上的气象雷达系统在风暴中受损,无法准确预测风暴路径。而此时,船正位于一个巨大的浮冰区边缘,如果被推入密集浮冰中,后果不堪设想。

 李旭扬与船长、气象专家紧急研究对策。基于有限的卫星数据和海洋学知识,他们判断气旋眼壁将会在东南方向约50海里处通过。最佳方案是向西航行,利用一片当年形成的薄冰区作为缓冲,避免被直接推入厚冰区。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基于科学的计算。整个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固定设备,准备应对狂风巨浪。

 最危险的时刻在午夜来临。气压骤降至950百帕,风速达到惊人的120公里/小时。巨大的浪涛夹杂着碎冰不断拍击船体,“鲲鹏十六号”如同玩具般在怒海中颠簸。

 就在这时,值班员报告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右舷推进器被一块巨大浮冰卡住,动力下降40%。

 船舶开始失控地向东漂移,而那正是风暴最强区和密集厚冰的方向。

 “启用侧推全功率!调整左舷推进器角度!”船长命令道。

 工程师团队冒险下到底舱检查损伤,发现推进器轴承已严重损坏,无法在风暴中修复。

 李旭突然想起刚刚研究过的海冰数据,立即建议:“我记得西南方向20海里处有一片当年形成的年轻冰,厚度只有40-50厘米,我们的船首应该能够撞开!如果我们能到达那里,就可以利用那片冰区作为天然屏障,减少风浪直接冲击。”

 凭借残存的动力和精湛的操船技术,“鲲鹏十六号”艰难地向西南方向移动。经过三小时的搏斗,终于进入了相对平静的年轻冰区。虽然不断撞冰前进,但避免了被风浪直接推入厚冰区的命运。

 风暴持续了整整两天。当风浪终于平息,阳光重新洒在冰原上时,船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勇气和一点运气,战胜了北极的狂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