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3章 无畏擒龙(58)

 芒种这天,红泥坳的野菊丛里钻出了许多萤火虫,尾部的绿光在暮色里明明灭灭,像撒落在草丛中的星子。·小/税_C*m¢s/ ·追+罪~新!彰-踕_小年蹲在破庙前的空地上,给镇魂碑旁的忆魂草浇水,指尖刚触到草叶,七片叶子突然同时翻转,背面的纹路在萤火虫的绿光下组成了完整的北斗七星,像幅会发光的星图。 

 “阿年哥,快来!”阿镜举着个琉璃灯从玉米地跑过来,灯罩里飞着几只萤火虫,绿光透过琉璃,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钻。她的另一只手里攥着个铜制的小盒子,是从老刀的帐篷残骸里找到的,盒子上刻着“守夜”二字,锁扣是三足鸟形状,与货郎的铃铛如出一辙。 

 “是‘照夜盒’,”小年擦了擦盒子上的铜锈,锁扣突然弹开,散出股混合着松脂和铜锈的气息,像打开了封了多年的灯油,“西晋时守坛人用的,里面装着能引萤火虫的香料,说是能让夜晚的祭坛亮如白昼,其实是用青铜的灵气吸引趋光的虫儿。”他想起药书里的记载,这种盒子曾是七处祭坛的夜间守护者,后来随着铜镜破碎,渐渐被遗忘在草丛里,没想到还能重见天日。 

 阿镜的罗盘突然在琉璃灯旁剧烈转动,指针上的铜绿被震得簌簌掉落,露出银白色的针身,折射出萤火虫的绿光,在地上投下片流动的光带,像条通往远方的银河。“望月坪的方向有动静,”她往远处的山顶望,那里的夜空突然亮起成片的光点,像无数只萤火虫在聚集,形成个巨大的三足鸟形状,“有人在修复照夜盒,还带着很浓的松脂气息。” 

 两人往望月坪走时,山路上的萤火虫越来越多,绕着他们的脚踝飞,像系了串发光的脚链。快到山顶时,听见上面传来“沙沙”的响声,像有人在翻动松针,夹杂着“嗡嗡”的虫鸣,节奏轻柔,像首天然的摇篮曲。 

 望月坪的空地上,个穿蓑衣的老人正蹲在石台上忙活,手里拿着个铜制的研钵,正在研磨些金黄色的粉末,是松脂和萤火虫的甲壳混合而成的,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像夏夜的味道。他身旁摆着七个照夜盒,每个盒子上都刻着处祭坛的名字,红泥坳的盒子上还画着朵野菊,花瓣上停着只三足鸟,像在栖息。 

 “是‘续夜盒’,”老人的研杵敲在铜钵上,发出沉闷的响声,震得石台上的萤火虫都在颤动,“我爹是望月坪的守夜人,当年他说照夜盒不仅能引萤火虫,还能让迷途的人找到方向,救了不少山民的命。”他往每个盒子里装了勺金黄色的粉末,“这是‘引路灯’,点燃后能持续发光七天,烟是香的,虫儿都爱围着转,像给黑夜开了盏花。” 

 老人的蓑衣领口露出半截脖颈,上面有串淡蓝色的印记,是萤火虫的形状,翅膀上的光点组成北斗七星,比小年的疤痕浅得多,像刚被露水打湿过。“我年轻时总觉得这印记是累赘,”他用研杵轻轻敲着印记,“后来在松树下的石缝里捡到本《守夜记》,才明白是恩赐——知道哪片林子有陷阱,哪条山路好走,活得比谁都踏实。” 

 当最后一个照夜盒盖好时,夜风突然吹过望月坪,无数只萤火虫从西面八方飞来,围着七个盒子盘旋,形成七道绿色的光带,首通向七处祭坛的方向,像七条铺在夜空的银河。山顶的望月石突然泛出白光,与照夜盒的绿光呼应,在坪上投下巨大的光影,像幅流动的星图——西晋的守夜人在照夜盒旁打盹,1980年的值班员在水电站的灯下记录数据,老刀在红泥坳的帐篷里点马灯,无数个夜晚的守护者在光影里交替,像场跨越千年的守夜接力。 

 “你看,”老人指着照夜盒的光带,在夜色中延伸得很远,与七处祭坛的光点相连,“这光带能把迷途的魂引回家,也能让赶路的人看清脚下的路,比任何火把都管用。”他从蓑衣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些萤火虫形状的铜饰,每个翅膀上都嵌着块萤石,在光下泛着淡淡的绿,“是用望月坪的铜矿做的,戴在身上能引来萤火虫,像带着片小小的星空。” 

 照夜盒的引路灯点燃时,阿镜的罗盘突然停止转动,指针稳稳地指向红泥坳的方向,针尾的小锤轻轻敲着盘面,发出“笃笃”的响,像在点头。“灵气聚起来了,”她往光带里撒了把野菊籽,种子在光里发了芽,瞬间长出白色的花瓣,吸引了更多的萤火虫,“七处祭坛的夜晚都亮起来了,看来照夜盒真的能‘续夜’,让光明永远延续下去。” 

 离开望月坪时,老人要往松树林里走,说要把照夜盒的制作方法教给每个祭坛的守夜人。他给小年和阿镜各留了个萤火虫铜饰,“这饰件戴在身上,夜里走路不迷路,”他的蓑衣在夜风中

扬起,像片黑色的帆,“还能梦见好多萤火虫,围着个穿蓝布衫的老人笑,他说‘这下再也不用摸黑守夜了’。” 

 回到红泥坳时,破庙前的空地上己经聚满了人,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萤火虫灯笼,围着镇魂碑唱歌,歌声里混着照夜盒的“嗡嗡”声,像给黑夜打着节拍。老猎户带着村里的人往七处祭坛的方向挂照夜盒,每个盒子里都放着张纸条,上面写着“回家的路”,字迹是全村人轮流写的,笔画里带着各自的温度。 

 “我爹说当年红泥坳的黑夜特别长,”老猎户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他手里的照夜盒绿光映着他的脸,像幅剪影画,“不是天阴,是人心怕黑,现在灯亮了,心也亮了,连萤火虫都愿意来做客了。”他往破庙的神像手里放了个照夜盒,三足鸟形状的锁扣在绿光中泛着红光,像神像睁开了眼睛。?c¨h`a_n~g′k′s¢.+c~o/m_ 

 铜铺的窗台上,阿镜挂起了从望月坪带回来的萤火虫铜饰,萤石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绿,引来了不少萤火虫,围着窗台飞,像个小小的星系。小年正在给新做的铜灯刻花纹,灯座的三足鸟翅膀上,他特意刻了七个小凹槽,刚好能放下照夜盒里的引路灯,“这样每个用它照明的人,都能感觉到夜晚的温柔。” 

 七夕那天,七处祭坛的守护者们带着各自的照夜盒聚在了红泥坳。穿蓑衣的老人带来了望月坪的引路灯,穿麻布衫的老人带来了断云涧的萤火虫,戴草帽的老人带来了黑风口的松脂……所有人围着镇魂碑点燃照夜盒,七道绿光在夜空升起,像七颗绿色的流星,与天上的北斗七星呼应,像场天地的对话。 

 “以前总觉得守夜是种孤独,”穿蓑衣的老人喝着野菊酒,酒液在铜杯里泛着绿光,映着萤火虫的影子,“现在才明白,这些照夜的盒子早就把我们连在了一起,像天上的星,看着不同,其实都在片夜空里亮着。”他的话音刚落,七处祭坛的方向同时传来“嗡嗡”声,像无数只萤火虫在合唱,与红泥坳的歌声呼应,像场跨越山脉的夜曲。 

 中元节那天,红泥坳举办了“照夜节”。孩子们举着照夜盒做成的灯笼,在玉米地里跑来跑去,绿光在金色的秸秆间流动,像条绿色的河。大人们在镇魂碑前摆上供品,有野菊糕、灵谷饭、七心草茶,每个供品旁都放着个照夜盒,“让那些走夜路的魂也能看清,这里有吃的,有灯,有家。” 

 戏台上演着新编的《照夜传》,演员们穿着夜光的戏服,手里的照夜盒道具会发光,演到七处祭坛的光带相连时,台下的萤火虫突然飞起,在戏台前组成个巨大的“家”字,像观众用虫儿写的评语。戏班班主说这是他从艺以来最神奇的一次演出,“不是我们在演戏,是土地和生灵在跟我们一起唱。” 

 散场时,穿蓑衣的老人把《守夜记》送给了村里的小学,“让娃娃们都知道,黑夜不可怕,只要心里有灯,走到哪都亮堂。”校长接过书时,发现扉页上用松脂画着个小小的萤火虫,翅膀上写着“别怕,我照着你”,字迹被虫蛀了几个小洞,像萤火虫的翅膀。 

 小年和阿镜站在镇魂碑前,看着照夜盒的绿光给碑上的“安”字镀上绿边,看着萤火虫在野菊丛里明明灭灭,像在给土地眨眼睛。远处的七处祭坛传来阵阵蛙鸣,与红泥坳的虫鸣呼应,像无数生命在夜曲里沉醉,歌颂着明亮的夜晚,也歌颂着那些用光明驱散黑暗的人。 

 “你看,”阿镜的手指着夜空的光带,那里的萤火虫组成了老刀的轮廓,正在给个小萤火虫指路,像在延续当年的守护,“他们从来没离开过,只是变成了光,继续照着我们的路。” 

 小年的银镯子在夜风中轻轻发烫,活动的那颗星与天上的北斗七星重合,然后稳稳地指向红泥坳的灯火,像在说:这里就是光明的起点。他知道,只要照夜盒还在发光,萤火虫还在飞翔,野菊还在绽放,那些关于守护和光明的故事,就会永远流传下去,像条永不熄灭的光河,流淌在七处祭坛的夜色里,流淌在每个心中有灯的人梦里,一夜又一夜,生生不息。 

 白露这天,红泥坳的晨雾像化不开的牛乳,漫过玉米地的秸秆,在叶片上凝成露珠,滚落时砸在青石板上,发出“嗒嗒”的轻响,像谁在数着时辰。小年蹲在破庙前的空地上,给镇魂碑旁的野菊修枝,指尖刚碰到花枝,花丛里突然飞出只三足鸟形状的蝴蝶,翅膀是青铜色的,翅尖沾着露水,在雾中划出道金色的弧线,像片流动的铜屑。 

 “阿年哥,快来看这个!”阿镜举着个竹筛从山涧跑过来,筛子里盛着些透明的晶体,是从断云涧的瀑布下捡的,形状像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