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章 无畏擒龙(79)
“是‘佛影镜’。”杨雪莉用冰镐撬开周围的冰,铜片完整地露出来,边缘刻着行梵文,“翻译过来是‘佛窟有难,需借龙涎’。看来昆仑的地脉出了问题,这镜子是佛窟的守护僧发来的求救信号。”她指着镜片里的佛像,发现佛像的底座在晃动,“玉佛在往地下陷!佛窟的地基松了!”
王瞎子往铜片上呵了口气,镜片上的冰化成水,映出更清晰的景象:佛窟的藏经阁正往裂缝里滑,裂缝里冒出的不是寒气,是股热浪,“是地热往上涌!分脉后新地脉的能量太旺,把昆仑的地脉热气引过来了,冰盖一化,地基就松了。”他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里面是南美雨林的合脉草汁,“这草汁能让冷热中和,去年在鼓神坛试过,比冰岛的硫磺晶管用。”
我们往佛窟赶时,发现沿途的冰缝里都插着佛影镜碎片,镜片反射的光在雪地上连成条路,直指佛窟的主殿。胖子扛着从七星砬子带来的龙涎水桶,喘着气说:“胖爷我算明白了,三箭盟的人早把求救信号撒满了地脉,就盼着咱来呢。你看这镜片,每块都擦得锃亮,比胖爷我的铜镜还干净。”
到了佛窟主殿,果然见玉佛歪在地上,底座的冰砖裂成了好几块,藏经阁的一角已经陷进裂缝,僧侣们正往裂缝里填经书,可经书一碰到热浪就冒白烟。守护佛窟的老僧捧着颗佛珠出来,佛珠上的纹路与龙脉玺完全吻合:“二舅爷三十年前留了话,说昆仑佛窟会有场‘冰火劫’,得用各龙脉节点的‘镇物’来挡,这颗‘合脉珠’就是他留下的,说能把镇物的能量合在一起。”
合脉珠一碰到龙脉玺,突然发出绿光,在地上投射出个圆圈,圆圈里的刻度正好对应着各龙脉节点的位置。我们赶紧把带来的镇物放在刻度上:七星砬子的龙涎水、南美雨林的合脉草汁、沉月城的珊瑚砂、撒哈拉的日光晶碎片……放满的瞬间,圆圈突然升起道光墙,把裂缝里的热浪挡在了外面。
“快修地基!”老僧递给我们几把冰镐,“用龙涎水混着合脉草汁浇在冰砖上,能让冰砖粘得比铁还牢。藏经阁里有本《地脉修补经》,是三箭盟的初代盟主写的,照着上面的法子修,保准管用。”
胖子抡着冰镐往冰砖缝里凿,我往缝里灌龙涎水,杨雪莉则用合脉草汁调和泥浆,王瞎子拿着《地脉修补经》念口诀:“龙涎入冰,草汁粘缝,冰火相济,地脉归宗……”念到第七句时,冰砖突然发出“咔嗒”声,裂开的地方竟长出层薄冰,把裂缝补得严严实实。
玉佛不再下陷时,我们发现佛窟的墙壁上渗出些彩色的水痕,顺着水痕往藏经阁走,竟在壁画里看到了所有龙脉节点的守护者:金狼王陵的牧羊人帮着搬经书,越女城的鱼妇用莲子粉糊墙缝,星脉城的观测者用星屑在冰砖上画保温符……原来他们早就顺着地脉赶来,只是在暗处帮忙,没惊动我们。
“是‘匿脉术’。”老僧指着壁画上的人影,“三箭盟的人会这本事,能把自己的影子藏在壁画里,既不打扰人,又能搭把手。你看那搬经书的影子,手腕上的狼首金符,不是金狼王陵的牧羊人是谁?”
修复工作一直忙到天黑,我们在佛窟的禅房里摆了素宴,僧侣们端上用昆仑雪莲做的点心,味道竟和七星砬子的酸枣糕有点像。胖爷我啃着点心问老僧:“这佛窟修好了,以后还会陷不?”老僧指着窗外的合脉珠,珠子正浮在半空,把各节点的镇物光芒连成个球,“有这颗珠子在,就像给地脉加了道锁,冷热再怎么闹,也出不了乱子。”
夜里,我梦见二舅爷坐在佛窟的藏经阁里,正给各节点的守护者讲经,讲的不是佛经,是地脉的故事:“所谓守护,不是把地脉锁起来,是让它学会自己调和冷热、干湿,就像这昆仑的冰,能融成水,也能结成冰,全看自己的本事。”他翻到经卷的最后一页,上面画着棵合脉草,根须扎在佛窟的冰砖里,枝叶却伸到了所有龙脉节点的土地上。
第二天一早,我们往回走时,老僧送给我们一捆经卷,说是《地脉通史》,上面记载着从三箭盟初代到现在的所有守护故事,最后一页留着空白,写着“待后来者续写”。胖爷我翻开一看,发现二舅爷在里面夹了张照片:他和老僧站在玉佛前,手里举着半块佛影镜,背景里的冰砖上,刻着个小小的“合”字。
路过佛窟的冰泉时,发现泉眼里的冰化成了水,水里浮着片合脉草叶,叶上的纹路正随着水流转,把佛窟的寒气和南美雨林的热气混在一起,变成了温和的温水。王瞎子说这是“地脉泉”,“以后各节点的人路过这儿,都能喝口温水,不用再怕冰着或烫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从昆仑佛窟到七星砬子,我们走过的路像条看不见的暖气管,把所有龙脉节点的冷热都调成了舒服的温度。现在才明白,所谓的龙脉,从来不是非冷即热、非干即湿的极端,是能自己找平衡的智慧,就像这昆仑的冰能融成水,撒哈拉的沙能长出草,全靠各节点的守护者教会它:互相帮衬着,总能找到舒服的活法。
回到七星砬子的那天,博物馆里的合脉草突然开花了,花瓣上的纹路映出了昆仑佛窟的玉佛,像把佛窟的祥和也带了回来。杨雪莉把《地脉通史》放在最显眼的展柜里,旁边摆着那捆佛影镜碎片,碎片反射的光在墙上投出个笑脸,是所有守护者的影子拼出来的。
孩子们围着展柜听故事,二柱子突然指着笑脸说:“这笑脸的眼睛,是沉月城的珊瑚和撒哈拉的日光晶!鼻子是昆仑的冰砖,嘴巴是七星砬子的老槐树!”胖爷我凑过去一看,还真是——原来所有地脉的镇物,合在一起就是张完整的笑脸。
风穿过博物馆的窗,带着昆仑的雪香和南美雨林的草味,龙脉玺在展柜里轻轻发亮,上面的合脉草纹路已经和玺身融成了一体,再也分不清哪是老地脉,哪是新地脉。我知道,这不是故事的结局,因为《地脉通史》的最后一页还是空白,等着我们,等着孩子们,等着所有愿意守护地脉的人,接着往下写。
路还长着呢,合脉草要开花结果,地脉泉要流向更远的地方,而我们,会守着七星砬子的老槐树,看着新的守护者带着《地脉通史》出发,就像当年二舅爷看着我们那样,笑着说:“去吧,地脉在等你们添新故事呢。”
白露这天,七星砬子的晨雾裹着桂花香,漫到了“龙脉学堂”的窗棂上。我正教孩子们辨认合脉草的叶片纹路,突然听见“哐当”一声,教室后墙的土坯掉了块,露出里面藏着的木匣子,匣子上的狼首金符沾着新鲜的泥土——像是刚被人塞进去的。
“是‘传脉匣’!”杨雪莉放下手里的标本夹,匣子里的油纸包着张泛黄的布告,上面的字迹是三箭盟各分支的混合体:“九月初九,万脉祭祖,齐聚七星,共启‘龙脉谱’。”布告的角落画着幅小图:七星砬子的老槐树下,各节点的守护者围着块石碑,碑上的纹路能拼进龙脉玺。
胖子正帮厨房劈柴,斧头剁在木头上的“咚咚”声突然停了:“祭祖?胖爷我带的烧刀子够不够?去年沉月城的鲛王说就爱这口烈的。”他往匣子里瞅,发现垫底的木板是块星脉城的星石,“好家伙!三箭盟的人连包装都这么讲究,用星石当衬板,不怕硌着布告?”
王瞎子摸着匣子的锁扣,探龙针在他掌心微微发烫:“不是普通的祭祖。你看这布告的边缘,泛着红光,是用撒哈拉的日光晶粉染的;边角还沾着南极的冰碴,是地脉能量在‘报信’——所有龙脉节点的地脉根,都长到七星砬子来了,就像孩子长到一定岁数,要回祖坟认亲。”他从怀里掏出个锦囊,里面是各节点的土样,“得把这些土混在一起,涂在石碑上,才能让龙脉谱显形。”
九月初九这天,七星砬子的山道上挤满了人。金狼王陵的牧羊人赶着羊群,羊角上挂着沙枣枝;越女城的鱼妇背着竹篓,篓里的莲子发了芽;沉月城的鲛王踩着浪花上岸,海豚嘴里叼着珊瑚制的香炉;昆仑佛窟的老僧捧着《地脉通史》,经卷的封皮上绣着合脉草……连南美雨林的玛莎都来了,手里捧着鼓神坛的地脉鼓,鼓面上的新裂痕还沾着龙涎水。
“二舅爷五十年前就立了规矩。”西夏迷城的守陵人展开张羊皮卷,上面是二舅爷年轻时的笔迹,“说等合脉草在所有地脉开花,就是龙脉认亲的日子。今年春天,南美雨林的合脉草开了最后一朵花,俺们就开始备祭祖礼了。”他从怀里掏出块磁石,石上刻着所有龙脉节点的名字,“这是‘记脉石’,三箭盟的人刻了十年,就等今天往上添新名。”
老槐树下的空地上,果然立着块无字石碑,碑底的凹槽正好能放进龙脉玺。我们按王瞎子说的,把各节点的土样混在一起,调成泥浆往碑上涂,涂到第三遍时,石碑突然“嗡”的一声震颤,表面的泥土层层剥落,露出下面的纹路——竟是幅完整的龙脉图,从七星砬子出发,像条巨龙,缠绕着所有节点,龙首的位置,刻着三箭盟初代盟主的名字,龙尾则留着片空白。
“是‘活脉碑’!”杨雪莉指着龙尾的空白,“能自己生长!你看新地脉的位置,昨天还没有,今天就长出了新的纹路。”她把龙脉玺往碑底一嵌,“咔嚓”一声,石碑射出金光,在老槐树上投射出幅影像:三箭盟的初代盟主正和各节点的先民一起立碑,二舅爷站在人群里,还是个半大的孩子,手里举着块狼首金符,笑得露出豁牙。
影像里的二舅爷突然对着我们挥手,声音顺着金光传出来:“别光顾着看老黄历,龙脉谱的新页得你们自己写。你看那龙尾的空白,是留给后来人的,谁护好了地脉,名字就能自己刻上去。”
小主,
祭祖仪式开始时,各节点的守护者依次往香炉里放“脉香”:金狼王陵的沙枣枝、越女城的莲子壳、沉月城的珊瑚灰……香烟在活脉碑上空盘旋,凝成条金色的龙,龙身上渐渐浮现出名字:黑狼兄弟、鲛王、鱼妇首领、星脉城观测者……最后,在龙尾的空白处,慢慢显出我们的名字,旁边还跟着村里孩子们的小名。
“连娃子们都有份!”胖子拍着二柱子的脑袋,这小子昨天还在活脉碑旁撒尿,名字竟也刻在了龙尾,“看来护脉不分大小,哪怕只是给合脉草浇过水,地脉都记着呢。”
仪式结束后,大伙在晒谷场摆了百桌宴,桌布是越女城的丝帛,碗筷是西夏迷城的磁石碗,喝的是用各节点泉水酿的酒:七星砬子的龙涎酒烈,沉月城的珊瑚酒甜,南极的冰泉酒凉,混在一起喝,竟有股说不出的醇厚。
酒过三巡,玛莎突然敲响地脉鼓,各节点的人跟着鼓点唱起歌,歌词是三箭盟代代相传的调子:“地脉长,绕四方,你种谷,我采桑,风来雨去常来往,脉连脉,像爹娘……”唱到最后一句,所有人都望着活脉碑,碑上的金光突然变亮,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映在龙身上,像是所有守护者都钻进了龙脉里。
夜里,我躺在老槐树下,看着活脉碑上的名字,突然明白所谓的“祭祖”,不是对着石碑磕头,是让所有守护故事有个地方落脚,让后来人知道,自己不是孤单地守着一块地,而是站在无数人的肩膀上。就像村里的孩子认亲,得先知道爷爷的爷爷叫啥,才能明白自己该长成啥样。
第二天一早,各节点的守护者要返程了。他们没带走活脉碑上的名字,却带走了新的任务:金狼王陵的牧羊人要在沙枣林里种合脉草,越女城的鱼妇要教孩子们认地脉图,沉月城的鲛王要把珊瑚礁改成“地脉学堂”,让小鲛鱼也学着护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