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3章 尸易无限(58)(第2页)

 吴贤看着手里的青铜鼎残片,心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守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会消失,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

 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那天,百姓们从地宫里涌出来,把带来的红绸子系在石灯塔的残柱上,连灰扑扑的城墙都被贴上了“胜利”的红纸。吴贤坐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看着孩子们围着抗联战士的马奔跑,手里还举着用桦树皮做的小国旗,眼眶突然有些发热。林兰递过来一碗热粥,笑着说:“这下能好好喘口气了,以后不用再躲炸弹了。”

 吴贤接过粥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却没立刻喝。他想起之前在火场里找到的那些陶片,还有藏在地宫深处的青铜鼎,突然意识到战争结束只是开始——还有无数文物散落在民间,有的被日军带走,有的在逃难时遗失,更别说那些被炸毁的遗址,重建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心力。“喘口气可以,但不能停下。”他放下粥碗,站起身朝着地宫走去,“得先把里面的文物清点清楚,再想想怎么找那些流失的东西。”

 沈文儒已经在地宫里忙活起来了。他把找到的文物残片按照材质分类,陶片堆成一堆,瓷片放在铺着油纸的木箱里,金器银器的残件则用红布裹着,小心地收在铁盒里。看到吴贤进来,他举着一块刻着花纹的陶片说:“你看,这是渤海国的莲花纹陶片,边缘还能拼上之前找到的那块。等把所有残片都拼好,说不定能还原出一整套器物。”

 吴贤蹲下来,拿起陶片仔细看了看,突然发现陶片边缘有个细小的刻痕,像是人为做的标记。“这会不会是之前的工匠留下的?”他指着刻痕说,“要是能找到更多有标记的残片,说不定能还原出当时的制作工艺。”沈文儒眼睛一亮,赶紧拿出纸笔,把刻痕画下来:“咱们得把每个残片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以后重建遗址的时候,这些都是重要的依据。”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和沈文儒带着队员们,把地宫里的文物逐一清点、登记、拍照。他们还在遗址周围的村落里走访,寻找在战争中遗失的文物。有个姓金的老汉,从地窖里搬出一个陶罐,红着脸说:“这是之前鬼子撤退时,我从他们的卡车上抢下来的,当时怕惹麻烦,就一直藏着,现在该还给国家了。”吴贤接过陶罐,看到上面的渤海国绳纹,心里一阵感动——原来百姓们一直都在默默守护着这些文物。

 可清点工作刚进行到一半,就遇到了难题。有几个从外地来的商人,听说遗址里有文物,就想花高价买下那些陶片残件。他们找到吴贤,递过来一叠银元:“吴先生,这些破石头对你们没用,卖给我们,还能换点钱修遗址,多划算。”吴贤把银元推回去,脸色沉了下来:“这些不是破石头,是国家的文物,多少钱都不能卖。你们要是再敢打文物的主意,我就报官了。”商人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看来战后的文物保护,比打仗还难。”吴贤看着商人远去的背影,叹了口气,“不仅要防着盗掘的,还要防着这些想投机取巧的商人。”沈文儒点点头:“咱们得尽快把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再请政府派专人来保护。另外,还得给百姓们讲文物保护的道理,让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吴贤觉得沈文儒说得有道理,立刻写了封信,让小李送到附近的县政府,请求派警力来遗址保护文物,同时申请将文物转移到县城的博物馆暂时保管。县政府很快回信,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了十个警察来遗址,协助他们进行文物转移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转移文物那天,百姓们都来帮忙。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文物装进木箱,再用绳子捆好,扛在肩上往县城走。吴贤和沈文儒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捧着那个青铜鼎,生怕出一点差错。一路上,不少村民站在路边,看着他们的队伍,有的还送来鸡蛋和馒头:“吴先生,你们辛苦了,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啊!”

 到了县城的博物馆,馆长早就带着工作人员在门口等候。看到文物被安全送达,馆长激动地握住吴贤的手:“太感谢你们了!这些文物都是国家的宝贝,我们一定会好好保管,等以后条件好了,就办个展览,让更多人看到咱们渤海国的历史。”

 把文物安置好后,吴贤并没有闲着。他听说有不少日军在撤退时,把抢来的文物偷偷运回了日本,就开始四处打听消息,想找到这些文物的下落。有个曾经在日军部队里当翻译的人,找到吴贤,偷偷告诉他:“我知道有一批文物被装在一艘叫‘富士丸’的船上,准备运回日本,现在船还停在大连港,还没出发。”

 吴贤心里一紧,赶紧带着赵刚和几个队员,连夜赶往大连港。到了港口,他们乔装成搬运工,混进码头。果然看到一艘日本货船停在岸边,几个日军士兵正在往船上搬木箱,箱子上还印着“文物”的字样。“就是这艘船!”吴贤压低声音说,“咱们得想办法把箱子卸下来,不能让它们被运走。”

 赵刚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指着码头旁边的仓库说:“咱们可以先把守卫仓库的士兵引开,然后趁机把船上的箱子搬到仓库里,再报官来处理。”吴贤点点头,让几个队员假装吵架,吸引守卫的注意力,自己则和赵刚带着其他人,悄悄爬上船,把装着文物的箱子搬下来,运进仓库。

 就在他们快要搬完的时候,日军士兵发现了他们,纷纷举着枪冲过来。“快跑!”吴贤大喊着,带着队员们冲出仓库,朝着码头外跑去。幸好他们提前联系了当地的抗日武装,就在日军快要追上他们的时候,抗日武装的战士们及时赶到,拦住了日军,吴贤他们趁机安全撤离。

 第二天,当地政府派人查封了“富士丸”号,把船上剩下的文物都扣了下来。经过清点,这些文物里有不少是从沈阳故宫和丸都山城抢来的,其中还有一本宋代的孤本《论语》。吴贤看着这本保存完好的《论语》,心里一阵激动——又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可寻找流失文物的路,还很长。吴贤从大连回到遗址后,收到了一封来自北平的信,是沈文儒的老同学写的,说在北平的古玩市场上,有人在卖一批高句丽时期的壁画残片,很可能是从丸都山城盗走的。吴贤立刻带着沈文儒,赶往北平。

 到了北平,他们直奔古玩市场。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上,果然看到了那些壁画残片。摊主是个留着八字胡的中年人,看到他们盯着残片看,就凑过来说:“两位是识货的人吧?这些可是高句丽的宝贝,要不是我急着用钱,才舍不得卖呢。”沈文儒假装感兴趣,问:“这些残片是从哪来的?还有没有更多?”摊主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从东北来的,还有一批在我家里,你们要是想要,咱们可以私下交易。”

 吴贤和沈文儒对视一眼,觉得这是个把所有残片都找回来的好机会。他们跟着摊主来到他的住处,刚进门,就看到几个壮汉拿着刀站在里面——原来摊主是个文物贩子,早就设好了圈套,想把他们的钱抢了。“把钱交出来,再把你们身上的东西都留下,不然就别怪我们不客气!”摊主恶狠狠地说。

 吴贤一点也不害怕,他早就料到会有危险,提前联系了北平的地下党。就在摊主的手下要动手的时候,地下党的战士们冲了进来,很快就把这些文物贩子制服了。在摊主的家里,他们找到了另外十几块壁画残片,还有一批从其他遗址盗来的文物。

 “这些文物终于回来了。”沈文儒抚摸着壁画残片,激动地说,“咱们又为国家保住了一批宝贝。”吴贤点点头,心里却有些沉重——还有多少文物像这样,流落在民间,甚至流失到国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回来。

 从北平回来后,吴贤更加坚定了保护文物的决心。他在遗址周围办起了文物保护培训班,教百姓们识别文物、保护文物,还制定了一套遗址巡查制度,让队员们和百姓们轮流巡查,防止有人盗掘。他还写信给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者,呼吁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寻找流失的文物,保护好现存的遗址。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有曾经的抗日战士,有大学里的教授,有民间的收藏家,还有年轻的学生。他们有的捐款,有的捐物,有的则亲自来到遗址,参与到遗址的清理和修复工作中。

 在大家的努力下,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修复工作渐渐有了起色。石灯塔的残柱被重新加固,宫殿基址的清理工作也基本完成,还在遗址里发现了几个新的地宫,里面藏着不少之前没被发现的文物。沈文儒还根据找到的文物残片,还原出了几件渤海国时期的器物,虽然不是完整的,但也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工艺水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就在这时,吴贤收到了一个坏消息——他之前在战斗中受伤的腿,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留下了后遗症,现在越来越严重,医生说要是再不好好休息,可能会落下残疾。队员们都劝他好好养病,可他却摇了摇头:“遗址的修复工作还没完成,还有那么多文物没找到,我怎么能休息呢?”

 他依旧每天坚持去遗址查看修复情况,去村里走访百姓,寻找文物的线索。有时候腿实在疼得受不了,他就坐在石头上,揉一揉,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工作。林兰看着他这样,既心疼又敬佩:“吴先生,你真是个铁人,要是换了别人,早就倒下了。”

 吴贤笑了笑:“我不是铁人,我只是不想让那些牺牲的兄弟们失望,不想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毁在咱们手里。只要能保护好文物,就算落下残疾,也值得。”

 这天,吴贤正在遗址里查看石灯塔的修复进度,突然看到远处跑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赵刚,他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满是兴奋:“吴先生,好消息!咱们之前在大连扣下的那批文物里,有一件青铜爵,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渤海国时期的一段历史,考古专家说这是重大发现,能填补渤海国历史研究的空白!”

 吴贤接过信,仔细读了起来。信里说,这件青铜爵上的铭文,详细记载了渤海国与唐朝的文化交流,还有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对研究渤海国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太好了!”吴贤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又为国家的历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夕阳下,吴贤站在石灯塔的残柱旁,看着远处的群山,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文物保护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有像他一样的人在坚持,只要百姓们都能参与进来,就一定能把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国外,还有大量的中国文物被收藏在博物馆里,有的甚至被私人收藏,想要让这些文物回归祖国,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遗址因为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面临着新的危机,文物保护的工作,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