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3章 尸易无限(58)(第3页)

 吴贤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腿,又抬头望向天空,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一直守护在这些文物和遗址身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明,让它们永远闪耀着光芒。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秋风吹得茅草沙沙响,吴贤拄着新做的木杖,站在刚立起的“文物保护警示牌”前。牌子是用遗址里废弃的石柱刻的,上面的字是沈文儒写的,笔锋遒劲:“保护古迹,人人有责”。赵刚从县城回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报纸,老远就喊:“吴先生!北平那边成立了‘中国文物整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战后文物回收,还说要邀请你去北平开会呢!”

 吴贤接过报纸,指尖划过“文物回收”几个字,心里一阵发热。这几年他们在东北找回的文物,大多临时存放在县城博物馆,要是能有国家层面的机构统筹,那些流失的文物回家就有了更稳的依靠。沈文儒凑过来看报纸,眼睛亮了:“这是好事啊!咱们可以借这个机会,把东北流失文物的情况详细报上去,说不定能争取到更多人力和资金。”

 出发去北平前,吴贤特意去了县城博物馆。馆长打开库房,一排排木箱整齐地码在架子上,每个箱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渤海国陶片”“高句丽壁画残件”。吴贤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是那尊从“富士丸”号上截回的青铜爵,铭文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这些文物就交给你了,我们去北平争取把它们送到更好的地方保存。”他摸了摸青铜爵,像是在跟老伙计告别。

 坐了三天火车,终于到了北平。出车站时,一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举着“吴贤先生”的牌子,看到他们就快步迎上来:“吴先生,我是文物整理委员会的小王,奉命来接您。委员会特意安排您住在什刹海附近的客栈,离开会的地方近。”

 客栈的房间不大,但窗明几净。刚放下行李,小王就送来一叠资料:“这是目前全国已登记的流失文物清单,还有几个重点追回案例,您开会前可以先看看。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两件事,一是制定文物保护法规,二是规划重点文物遗址的修复方案。”

 吴贤翻着资料,看到“敦煌莫高窟”“西安兵马俑”“南京明孝陵”这些熟悉的名字,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原来全国有这么多人在为文物奔波。沈文儒指着一张照片说:“你看,这是咱们之前在洛阳保护的北魏佛头,现在存放在北平故宫的临时库房里,保存得很好。”

 开会那天,吴贤走进会场,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之前在西安见过的秦老,有敦煌的慧明法师,还有几位在报纸上见过的考古专家。会议开始后,委员会主任首先讲话:“战后文物保护,任重道远。咱们不仅要追回流失的文物,还要修复被破坏的遗址,更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些文物是咱们民族的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轮到吴贤发言时,他把东北文物保护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从洛阳城的战斗,到花园口护堤,再到渤海国遗址的守护,还有那些帮助过他们的百姓。“保护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他举起一张照片,照片上是百姓们一起搬运陶俑的场景,“这些百姓或许不懂考古,但他们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拼了命也要保护。”

 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会后,秦老走过来,握着吴贤的手:“吴先生,你们在东北做得好啊!我听说你们找回了不少高句丽文物,西安碑林那边也需要你们这样的人,要不要考虑来西安帮忙修复石碑?”

 吴贤笑着摇摇头:“东北还有很多遗址等着修复,还有很多文物没找到,我得回去。不过要是西安需要帮忙,我随时可以过来。”

 会议结束后,委员会给了吴贤一个重要任务——负责东北片区的文物普查,登记所有现存文物和遗址,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做准备。还拨了一笔经费,让他们组建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配备必要的工具和设备。

 回到东北后,吴贤立刻忙活起来。他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设立了文物普查点,招募了一批年轻的学生和有经验的工匠,组成了“东北文物保护队”。赵刚负责队伍的安全,沈文儒负责文物鉴定和修复技术指导,林兰则在队伍里设立了医疗点,保障队员们的健康。

 普查工作比想象中更困难。很多遗址在战争中被破坏,加上多年的自然侵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有一次,队员们在长白山深处寻找一座高句丽古墓,走了三天三夜,才在一个山洞里找到墓门,可墓里的文物早就被日军盗掘一空,只剩下几个破碎的陶俑。吴贤看着空荡荡的墓室,心里一阵难受:“咱们一定要把流失的文物找回来,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这么没了。”

 还有一次,队员们在松花江畔发现了一艘沉船,经过勘察,确定是日军撤退时用来运送文物的船,因为遇到风浪沉没了。吴贤立刻组织队员们打捞,可江水湍急,加上沉船年代久远,打捞工作异常艰难。队员们每天泡在江水里,手上脚上都磨出了水泡,却没有一个人叫苦。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从沉船里打捞出一批文物,有唐代的铜镜、宋代的瓷器,还有一些渤海国时期的金器。

 “这些文物在江水里泡了这么多年,得赶紧修复。”沈文儒看着打捞出的文物,心疼地说,“咱们得建一个专门的修复工作室,用专业的技术把它们修复好。”

 在吴贤的努力下,东北文物保护队在沈阳建了第一个文物修复工作室。工作室里配备了从北平运来的修复工具,还有专门的恒温恒湿库房,用来存放修复后的文物。沈文儒带着工匠们,每天在工作室里忙碌,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上的淤泥和锈迹,一点点修复文物的裂痕。

 有一天,一个村民来到工作室,手里拿着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说是在自家地里挖出来的,看着像是老物件,就送过来让他们看看。沈文儒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青铜鼎,虽然有些残缺,但鼎身上的饕餮纹还很清晰。“这是商代的青铜鼎,太珍贵了!”沈文儒激动地说,“你立大功了,咱们会给你颁发奖状和奖金。”

 村民摆摆手,笑着说:“不用不用,这东西本来就是国家的,我只是把它交还给国家而已。你们为了保护文物这么辛苦,我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百姓知道了文物保护队的工作,纷纷把家里珍藏的老物件送过来,有的甚至主动带路,帮队员们寻找遗址和古墓。吴贤看着这些热心的百姓,心里充满了感动——只要人心齐,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可文物保护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队员们在普查一座辽代古墓时,遇到了盗墓贼。盗墓贼手里有枪,还带着炸药,想要强行盗墓。赵刚带着队员们冲上去,与盗墓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盗墓贼被制服了,可几个队员也受了伤。吴贤看着受伤的队员,心里又气又疼:“这些盗墓贼太可恶了,咱们一定要加强遗址的巡查,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为了加强遗址的保护,吴贤在每个重要遗址都设立了巡查点,安排队员们24小时轮流巡查。还在遗址周围的村子里招募了文物保护志愿者,给他们培训文物保护知识和基本的防身技能,让他们帮忙留意可疑人员。

 随着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推进,东北的文物保护工作渐渐走上了正轨。越来越多的遗址得到了修复,越来越多的文物被找回并妥善保存。吴贤还在沈阳办了一个文物展览,把修复好的文物展示给百姓们看。展览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百姓们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脸上满是自豪。一个老人拉着吴贤的手说:“没想到咱们东北有这么多宝贝,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现在能亲眼看到,真是太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吴贤看着展厅里的人群,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文物保护不仅是保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更是在传承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让后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了解自己的根。

 可他也明白,文物保护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文物流失在国外,有的藏在外国博物馆里,有的被私人收藏,想要让它们回归祖国,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城市建设对遗址的破坏,文物走私的新手段等等,这些都需要他们去面对和解决。

 有一天,吴贤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信,是一位华侨写的。信里说,他在国外的一个拍卖会上看到了一件中国文物,是从东北流失的高句丽壁画,他想把这件文物买下来,送回祖国,希望吴贤能帮忙鉴定和接收。

 吴贤看完信,心里一阵激动。他立刻回信,感谢这位华侨的爱国情怀,告诉她会尽快安排人去接收文物。同时,他也意识到,要让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努力,也需要更多像这位华侨一样的爱国人士的支持。

 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海外的华侨和华人社团,呼吁他们关注中国流失文物的情况,帮忙寻找和购买流失的文物。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华侨加入到文物回归的队伍中来,有的捐赠文物,有的提供流失文物的线索,有的则出资帮助购买流失文物。

 吴贤的腿越来越不好了,有时候走几步路就会疼得满头大汗。队员们都劝他好好休息,可他却依旧坚持每天去工作室看看,去遗址巡查。他说:“我这辈子都在和文物打交道,它们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只要我还能动,就想多陪陪它们,多为它们做些事。”

 这天,吴贤拄着木杖,站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前。夕阳的余晖洒在石灯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沈文儒走过来,递给吴贤一张照片:“你看,这是咱们刚来时的遗址,再看看现在,变化多大啊。”

 吴贤接过照片,看着照片上残破的遗址,再看看眼前渐渐恢复生机的遗址,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明。

 他抬头望向远方,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为文物保护努力,只要还有人记得自己的根,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而他,会一直守护在这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