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8章 尸易无限(93)(第2页)
吴贤看着视频里的父亲,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期望,更是为了守护中华文明的根脉。虽然“暗影会”的主要势力已被摧毁,但文物保护的道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就在这时,周明远拿着一份新的线报走进来:“‘暗影会’的最后一名核心成员在澳大利亚悉尼露面,他手里藏着一件清代圆明园流失的‘掐丝珐琅鼎’,准备在当地举办的私人拍卖会上出售。”吴贤立刻站起来,眼神坚定:“我们立刻出发去悉尼,绝不能让这件文物再次流失海外。”
苏湄和周明远点头同意。三人收拾好行李,踏上前往澳大利亚的航班。飞机上,吴贤看着窗外的云海,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这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将国宝追回,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
飞机穿越澳大利亚上空的云层时,吴贤指尖反复摩挲着手机里掐丝珐琅鼎的资料照片。清代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以铜为胎,用细铜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填入珐琅釉料,经多次烧制、打磨而成,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珍贵工艺。而这件圆明园流失的掐丝珐琅鼎,据记载为乾隆年间造办处监制,鼎身以宝蓝色珐琅为地,掐丝勾勒出缠枝莲纹,顶部装饰鎏金瑞兽,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当年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内陈设,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海外。
“悉尼的私人拍卖会定在三天后,主办方对外宣称是‘欧洲私人藏家旧藏专场’,但根据线报,这件掐丝珐琅鼎会作为压轴拍品出现。”周明远将打印好的拍卖目录递给吴贤,“‘暗影会’最后一名核心成员叫陈锦,他这次是以‘藏家代表’的身份参与拍卖,想在拍卖会上完成交易,将文物合法化转卖。”
苏湄正查阅悉尼当地的文物保护法规,眉头微蹙:“澳大利亚对文物进出口的监管相对宽松,尤其是私人拍卖,只要卖家能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就能顺利成交。我们必须在拍卖前找到证据,证明这件掐丝珐琅鼎是圆明园流失文物,才能申请当地法院查封。”
抵达悉尼后,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已在机场等候,他递给三人一份文件:“我们已联系悉尼大学的东亚艺术研究专家爱丽丝教授,她对圆明园流失文物有深入研究,或许能帮我们鉴定文物并提供学术支持。另外,当地警方也同意协助,但需要我们提供确凿证据。”
当天下午,四人在爱丽丝教授的工作室会面。教授拿出一本泛黄的《圆明园陈设清册》复印件,其中一页明确记载:“正大光明殿内,设掐丝珐琅鼎一座,高三尺二寸,径二尺,蓝釉地,缠枝莲纹,鎏金饰瑞兽,乾隆年制。”她指着资料中的插图:“你们看,插图中的鼎形、纹饰与你们提供的照片完全吻合,这足以证明这件掐丝珐琅鼎是圆明园旧藏。”
“但拍卖会上,陈锦很可能伪造来源证明,声称文物是‘19世纪欧洲传教士合法收购’。”吴贤担忧地说。爱丽丝教授点头:“确实,这种伪造的来源证明在私人拍卖中很常见。不过,清代皇家掐丝珐琅鼎的底部通常会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而且珐琅釉料在历经百年后会形成独特的‘包浆’,仿品很难模仿。我们可以申请在拍卖前对文物进行专业鉴定,只要能确认款识和包浆的真实性,就能揭穿他的谎言。”
次日,周明远以“潜在买家”的身份联系拍卖行,提出要在拍卖前查看掐丝珐琅鼎的实物。拍卖行起初拒绝,但在大使馆和当地警方的介入下,最终同意安排鉴定。当天下午,吴贤、苏湄和爱丽丝教授来到拍卖行的库房,陈锦果然也在场,他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丝毫不像走私团伙的核心成员。
“这位是来自中国的文物鉴定专家,想确认文物的年代和工艺。”周明远介绍道。陈锦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但还是故作镇定地说:“当然可以,不过我这件文物来源清晰,是欧洲老牌藏家的旧藏,绝对合法。”
吴贤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掐丝珐琅鼎。鼎身的宝蓝色珐琅釉温润厚重,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是清代珐琅釉料历经百年氧化形成的“包浆”,现代仿品的釉面则过于光亮刺眼。他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底部的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个篆书字笔画工整,间距均匀,符合乾隆年间造办处的款识风格,而且款识周围的铜胎有轻微的氧化痕迹,绝非现代伪造。
“这件掐丝珐琅鼎确实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皇家器物,而且从工艺特征来看,是造办处监制的精品。”吴贤故意停顿了一下,“不过,鼎身内侧有一处细微的磕碰痕迹,根据《圆明园陈设清册》的记载,圆明园的那座掐丝珐琅鼎在1858年的一次陈设调整中被磕碰,位置和痕迹完全吻合。”
陈锦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强装镇定:“这只是巧合,不能仅凭一个磕碰痕迹就断定是圆明园流失文物。”爱丽丝教授立刻拿出《圆明园陈设清册》和当时的修缮记录:“这不是巧合,修缮记录中详细记载了磕碰的位置、程度,甚至包括修复工匠的名字,这些都能和这件鼎的特征对应。另外,我们还查到,1860年英法联军撤离北京时,有一名英国军官曾在日记中提到‘从正大光明殿带走一座蓝釉掐丝珐琅鼎’,日记现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我们已经拿到了复印件。”
铁证面前,陈锦再也无法辩驳。当地警方当场出示逮捕令,将陈锦抓获。拍卖行也同意暂停拍卖,并将掐丝珐琅鼎移交当地文物部门保管,等待办理归还手续。走出拍卖行时,爱丽丝教授感慨地说:“这些流失的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能帮它们回到祖国,我很荣幸。”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和团队协助当地文物部门办理文物归还的相关手续。期间,他们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内文物局通过国际合作,成功从英国追回了一件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压手杯是明代永乐年间的经典器型,杯身小巧,胎质轻薄,握在手中恰好贴合掌心,因此得名。这件压手杯的杯心绘有“永乐年制”篆书款,周围环绕缠枝莲纹,青花发色浓艳,是永乐青花中的珍品。
“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存世量极少,目前国内仅存三件,这件能追回,对研究明代官窑瓷的发展意义重大。”吴贤在视频会议中对国内的同事说。张教授笑着回应:“等你们把掐丝珐琅鼎和压手杯都带回来,我们就举办一场‘明清皇家文物特展’,让公众好好欣赏这些国宝的魅力。”
一周后,掐丝珐琅鼎和永乐青花压手杯顺利登上回国的航班。飞机上,吴贤看着两件珍贵的文物,心中满是感慨。从东南亚的唐代鎏金铜钟,到欧洲的圆明园青花六方瓶,再到澳大利亚的清代掐丝珐琅鼎,这两年来,他们追回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陈锦被抓后,‘暗影会’的核心成员已经全部落网,走私网络也基本被摧毁。”周明远欣慰地说,“不过,还有很多流失海外的文物没有追回,我们的工作还没结束。”苏湄点头:“是啊,比如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书、甲骨文,还有那些被盗掘的古墓文物,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吴贤摸了摸胸前的玉佩,“守正护宝”四个字仿佛有了温度。他知道,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回到北京后,他将两件文物交给文物修复团队,然后投入到“明清皇家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中。
展览开幕当天,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前来助阵,他们带来了馆藏的清代掐丝珐琅器和明代永乐青花,与追回的文物一同展出。展厅里,清代掐丝珐琅鼎与故宫的掐丝珐琅甪端(一种瑞兽形陈设器)并列摆放,两者的工艺、纹饰一脉相承,展现了清代皇家掐丝珐琅工艺的辉煌;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则与故宫的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相邻,让观众能直观对比永乐青花的不同器型和纹饰特点。
吴贤作为展览的讲解员,每天都在展厅里为观众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当讲到掐丝珐琅鼎的流失与回归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眼眶湿润了:“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过圆明园的故事,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从圆明园流失的文物回家,太不容易了。”吴贤握着老人的手:“是啊,这些文物能回来,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未来,我们还会追回更多的流失文物,让它们都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展览期间,吴贤还收到了来自肯尼亚、墨西哥、法国等国家文物部门的感谢信,感谢他在文物保护和国际合作中做出的贡献。肯尼亚的卡鲁玛教授在信中写道:“你帮助我们保护了马林迪遗址的青花瓷片,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期待未来能与你开展更多合作,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展览结束后,吴贤被国内文物局任命为“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专项小组”组长,负责统筹全球范围内的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他组建了一支由考古学家、鉴定专家、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与世界各国的文物部门、博物馆和警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法律、外交、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
半年后,专项小组传来好消息:通过与日本某私人博物馆的协商,成功促成一件唐代彩绘陶俑的归还。这件陶俑是1990年代从陕西一座唐代古墓中被盗掘的,后来流入日本,陶俑高约80厘米,通体彩绘,展现了唐代侍女的形象,衣袂飘飘,神态生动,是唐代彩绘陶俑中的精品。
在陶俑的交接仪式上,陕西文物部门的负责人激动地说:“这座唐代古墓是唐代贵族墓葬,被盗掘后,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这件陶俑的回归,为我们研究唐代的丧葬制度和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吴贤点头:“未来,我们还会继续与日本的博物馆和藏家沟通,争取让更多流失的陕西文物回家。”
此后,专项小组又陆续追回了多件流失文物:从美国追回一件宋代哥窑瓷瓶,从加拿大追回一件明代宣德青花盘,从德国追回一件清代康熙五彩瓷碗……每一件文物的回归,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流失文物追索工作。
这天,吴贤收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在电话里说:“我最近在整理你爷爷留下的考古笔记,发现里面提到了一件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瓷罐,当年你爷爷在内蒙古考察时曾见过,后来不知所踪,说不定现在流落在海外。你可以试着找找看。”
挂了电话,吴贤立刻翻开爷爷的考古笔记。笔记里详细记载了青花釉里红瓷罐的特征:罐身绘有“松竹梅纹”,青花发色浓艳,釉里红呈色鲜艳,底部无款识,是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典型器物。青花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工艺,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结合,烧制难度极大,存世量稀少,每件都是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