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2章 尸易无限(97)(第2页)


 苏湄则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宋代汝窑瓷瓶的高清照片:“这三件瓷瓶都是北宋晚期的珍品,其中一件‘天青釉弦纹瓶’是现存汝窑中唯一带弦纹装饰的器物,釉面的‘蟹爪纹’开片极为罕见。我们必须在瓷瓶上安装微型定位器,以防万一。”


 当晚,团队潜入迪拜国际会展中心进行布控。吴贤和玛丽安伪装成会展工作人员,在电力控制室安装了监控设备和备用电源切换装置;周明远则带着微型定位器,趁着安保换班的间隙,将定位器巧妙地贴在三件瓷瓶的底部——定位器的颜色与汝窑的天青釉几乎一致,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察觉;苏湄则在会展中心的各个出口布置了信号接收器,确保能实时追踪瓷瓶的位置。


 次日清晨,迪拜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全球珍稀文物展”正式开幕。三件汝窑瓷瓶在vip展区的聚光灯下熠熠生辉,天青釉色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吸引了众多藏家和文物爱好者驻足观赏。吴贤穿着西装,假装成游客,在展区内来回巡视,目光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人群。


 中午时分,会展中心突然断电,整个大厅陷入一片漆黑。尖叫声和混乱声此起彼伏,红外报警系统的蜂鸣声也随之停止。“来了!”吴贤立刻通过对讲机喊道,“电力控制室,立刻启动备用电源!”玛丽安在电力控制室按下切换按钮,应急灯瞬间亮起,大厅内的秩序逐渐恢复。但当众人看向vip展区时,展柜的防弹玻璃已经被切割出一个圆形的洞口,三件汝窑瓷瓶不翼而飞。


 “定位器有信号!”苏湄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信号在地下停车场的一辆黑色轿车里,正朝着迪拜港方向移动。”吴贤和周明远立刻冲向地下停车场,玛丽安则联系迪拜警方,请求在迪拜港设置关卡拦截。


 地下停车场内,一辆黑色轿车正准备启动。吴贤纵身一跃,抓住轿车的车窗边缘,周明远则迅速挡在车前。车内的“圣蛇会”成员见状,立刻加速,试图甩开两人。吴贤抓住机会,用随身携带的破窗器砸开车窗,与车内的成员扭打在一起。轿车失控撞到墙上,车内的成员弃车逃跑,吴贤和周明远紧追不舍,最终在停车场的出口处将两人制服。


 但当他们打开轿车的后备箱时,却发现里面只有三个空的锦盒——三件汝窑瓷瓶早已被转移。“定位器的信号还在移动,而且分成了三个方向。”苏湄的声音带着焦急,“他们用了信号干扰器,将定位信号伪装成三个不同的位置,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一个是真的。”


 吴贤冷静下来,回想起玛丽安之前提到的“圣蛇会”行事风格——他们擅长声东击西,往往会故意制造混乱,将文物转移到事先准备好的秘密据点。“迪拜港附近有很多废弃的仓库,他们很可能将瓷瓶藏在那里。”吴贤打开地图,指着迪拜港附近的一片仓库区,“我们兵分三路,分别排查这三个区域,一旦发现瓷瓶,立刻通知其他人。”


 吴贤和玛丽安分头前往第一片仓库区。仓库区内杂草丛生,废弃的集装箱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味。玛丽安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每一个仓库的门窗:“你看那个红色的集装箱,门是虚掩着的,而且周围有新鲜的轮胎痕迹。”


 两人悄悄靠近红色集装箱,吴贤用撬棍轻轻撬开集装箱的门——里面果然放着一个锦盒,打开锦盒,正是那件“天青釉弦纹瓶”。就在他们准备将瓷瓶转移时,“圣蛇会”的首领科尔特斯突然从集装箱的阴影处走出,手里拿着一把手枪:“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找到了这里,不过你们今天谁也别想走。”


 科尔特斯的身后,还站着十几名武装人员,他们将吴贤和玛丽安团团围住。玛丽安悄悄从背包里拿出一枚烟雾弹,对吴贤使了个眼色。吴贤会意,突然冲向科尔特斯,吸引他的注意力。玛丽安趁机拉开烟雾弹的保险栓,烟雾瞬间弥漫整个集装箱。


 混乱中,吴贤一把夺过科尔特斯的手枪,将他按在地上。玛丽安则带着“天青釉弦纹瓶”,从集装箱的后门逃跑。武装人员朝着烟雾中开枪,却误伤了自己人。吴贤趁机摆脱科尔特斯,追赶上玛丽安,两人迅速撤离仓库区。


 与此同时,周明远和苏湄也在另外两个仓库区找到了另外两件汝窑瓷瓶,并成功制服了看守的“圣蛇会”成员。当三件瓷瓶重新回到迪拜国际会展中心时,迪拜警方已经将“圣蛇会”的残余势力全部抓获。科尔特斯被押走前,恶狠狠地说:“你们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圣蛇会’还有很多秘密据点,你们永远也拆不完。”


 迪拜国际会展中心的负责人为了感谢吴贤团队的帮助,特意举办了一场庆功宴。宴会上,迪拜文化遗产部的部长握着吴贤的手说:“你们不仅保护了珍贵的中国文物,还为迪拜打击文物走私犯罪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在文物保护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


 庆功宴结束后,玛丽安递给吴贤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是印第安纳·琼斯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本研究笔记,里面记载了他对‘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探索,他认为亚特兰蒂斯文明的遗址中,可能藏有与中国古代文明相关的文物。”


 吴贤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地图,地图上标注着大西洋中的一个小岛,旁边还有一行手写的注释:“这里可能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最后遗迹,岛上的石碑上刻有类似中国甲骨文的文字。”吴贤心中一震——如果印第安纳·琼斯的推测是真的,那么这将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的重大发现。


 团队立刻召开会议,讨论前往大西洋小岛的可行性。周明远查阅了相关的地理资料:“那个小岛名叫‘百慕大三角岛’,位于百慕大三角区域内,气候恶劣,经常发生神秘的失踪事件,而且岛上没有任何居民,基础设施极为落后。”


 苏湄则补充道:“我们需要准备足够的物资和设备,包括船只、潜水装备、考古工具,还要联系当地的气象部门,确保航行安全。”吴贤点头:“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要去探索一下,也许这能为我们解开更多文明交流的谜团。”


 一周后,吴贤团队和玛丽安乘坐一艘科考船,前往百慕大三角岛。航行途中,海面突然变得波涛汹涌,天空中乌云密布,科考船在海浪中剧烈摇晃。玛丽安站在甲板上,紧握着印第安纳·琼斯的指南针:“这种天气在百慕大三角很常见,我们必须小心应对。”


 经过两天的艰难航行,科考船终于抵达百慕大三角岛。岛上覆盖着茂密的热带雨林,空气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吴贤团队带着考古工具,深入雨林进行勘探。玛丽安根据笔记本上的地图,在小岛的中心地带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的符号,这些符号与中国的甲骨文极为相似,但又带有一些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独特风格。


 吴贤拿出相机,仔细拍摄着石碑上的符号:“这些符号很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记录了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如果能解读这些文字,或许能找到与中国古代文明交流的证据。”


 团队在石碑周围搭建了临时营地,开始对符号进行解读。苏湄将符号输入电脑,与中国甲骨文数据库进行比对:“你看这个符号,与甲骨文里的‘水’字非常相似,还有这个符号,像是甲骨文里的‘船’字。”


 就在他们解读工作取得进展时,科考船突然发来紧急信号:“附近海域出现不明船只,正向小岛驶来,船上有武装人员。”吴贤心中一紧:“是‘圣蛇会’的人!他们肯定是跟着我们来的,想要抢夺石碑上的文物。”


 玛丽安立刻拿起步枪:“我们得尽快将石碑上的符号记录下来,然后撤离这里。”团队成员加快速度,将石碑上的符号全部拍摄下来,还拓印了一部分符号作为样本。当“圣蛇会”的船只靠近小岛时,吴贤团队已经登上了科考船,迅速驶离百慕大三角岛。


 航行途中,吴贤看着拓印下来的符号,心中充满了期待:“这些符号很可能是解开亚特兰蒂斯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交流的钥匙。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符号,也许能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人类古代文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联系。”


 玛丽安则笑着说:“印第安纳·琼斯如果知道我们的发现,一定会非常高兴。他一生都在追寻文明的秘密,而我们正在延续他的事业。”吴贤点头:“文物保护和文明探索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发现更多的惊喜,守护更多的文化遗产。”


 科考船在大西洋上继续航行,朝着下一个未知的目的地前进。吴贤站在甲板上,望着无垠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挑战,他和团队都会坚守初心,在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探索更多文明的奥秘。


 科考船穿越百慕大三角海域时,海面终于恢复了平静。吴贤将拓印的亚特兰蒂斯符号平铺在船舱的工作台上,指尖划过那些与甲骨文相似的纹路——其中一个符号由三道曲线和一个圆形组成,像极了甲骨文里的“日”字,只是圆形周围多了几道放射状的线条,仿佛太阳散发的光芒。玛丽安凑过来,指着符号旁的一道刻痕:“你看这个刻痕的深度和角度,与印第安纳·琼斯在中美洲玛雅遗址发现的太阳历刻痕很像,说不定两者之间有某种关联。”


 苏湄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玛雅太阳历的高清图片进行对比:“确实有相似之处!玛雅太阳历的‘长计历’以20天为一个周期,而这个亚特兰蒂斯符号的放射状线条正好有20道。”周明远则拿出天文望远镜,观察着海面上方的星空:“如果这些符号真的与天文有关,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星图来解读它们的含义。”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一边航行一边研究符号。吴贤发现,将拓印的符号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后,竟然能组成一幅简易的星图,星图中最亮的一颗星对应着猎户座的参宿四——这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参宿”的位置完全一致。“这绝不是巧合!”吴贤激动地说,“亚特兰蒂斯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很可能在天文观测方面有着共同的起源,或者存在过深度的交流。”


 当科考船抵达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港时,玛丽安联系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考古专家。在迈阿密的考古实验室里,专家们利用碳十四检测技术,确定石碑的年代距今约5000年,与中国仰韶文化的年代相近。“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也有类似的太阳符号,这进一步证明了你的推测。”专家对吴贤说,“我们可以合作开展一项‘跨文明天文符号研究’项目,深入探索不同文明之间的天文交流。”


 就在项目筹备期间,国际刑警组织传来紧急消息:“圣蛇会”的残余势力在非洲埃及的卢克索地区活动,他们企图盗掘一座新发现的古埃及法老墓,墓中可能藏有与中国商周时期相似的青铜礼器。吴贤立刻决定:“我们必须赶在他们前面保护这座古墓,绝不能让文物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