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2章 尸易无限(97)(第3页)
团队迅速前往埃及卢克索,在当地考古部门的协助下,提前进入古墓进行勘察。古墓的入口隐藏在卢克索神庙附近的一处沙丘下,墓道两侧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中既有古埃及法老祭祀的场景,又有一些类似中国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图案。“这些饕餮纹图案虽然简化了,但特征非常明显,比如对称的兽面、弯曲的牛角,这与中国殷墟出土的青铜鼎上的饕餮纹几乎一样。”吴贤指着壁画说。
墓室内,一具巨大的石棺摆放在中央,石棺表面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中国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玛丽安拿出印第安纳·琼斯留下的考古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石棺表面的灰尘:“根据象形文字的记载,这座古墓的主人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他曾派遣使者前往‘东方的文明古国’,带回了大量的青铜器物和文化典籍。”
就在团队准备打开石棺进行进一步勘察时,墓道外突然传来枪声。“是‘圣蛇会’的人!”周明远立刻拿起随身携带的步枪,与埃及警方一起守在墓道口。“圣蛇会”的成员人数众多,他们配备了先进的武器,不断向墓道口发起攻击。吴贤和苏湄则趁机将石棺表面的文字和壁画进行拍照记录,准备在必要时将重要文物转移。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埃及警方终于击退了“圣蛇会”的成员,但仍有几名成员趁乱冲进了墓室。其中一名成员拿起撬棍,试图撬开石棺,吴贤立刻冲上去阻止,与他扭打在一起。苏湄则利用墓室内的石柱作为掩护,用随身携带的电击器击中了另一名成员。玛丽安则趁机将石棺内的一件青铜爵抱在怀里,快速转移到安全区域。
当战斗结束后,团队打开石棺,发现里面除了法老的木乃伊外,还有三件青铜礼器——一件青铜爵、一件青铜鼎和一件青铜觥,这些礼器的造型和纹饰都与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极为相似,尤其是青铜鼎上的饕餮纹,与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上的纹饰如出一辙。“这些青铜礼器很可能是中国商周时期的工匠制作的,通过早期的丝绸之路传入埃及,成为法老的珍贵藏品。”吴贤说。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青铜礼器的来源,团队将它们带回中国,与国内的考古专家进行合作。通过对青铜礼器的成分分析,专家们发现,礼器的铜锡比例与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配方完全一致,而且礼器内部还刻有细微的甲骨文,经过解读,这些甲骨文记录了“商王武丁时期,工匠为东方使者铸造礼器”的内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埃文明交流的实物证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专家激动地说。
团队决定在埃及卢克索和中国北京同时举办“中埃古代文明交流特展”,展出古墓中发现的青铜礼器、壁画复制品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特展开幕当天,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的展览现场,吴贤向观众介绍:“这些青铜礼器不仅是古埃及法老的珍贵藏品,更是中埃两国古代文明交流的见证。它们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和埃及就已经建立了密切的文化联系。”
展览期间,玛丽安收到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消息:在南美洲的巴西亚马逊雨林中,发现了一处疑似古代文明遗址,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与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相似的彩陶纹饰。吴贤立刻召集团队:“我们下一步就去巴西,探索这个新发现的遗址,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古代文明交流的证据。”
团队乘坐飞机前往巴西,在当地考古部门的带领下,深入亚马逊雨林。遗址位于雨林深处的一条河流旁,周围环绕着高大的树木,遗址内散落着大量的陶器碎片和石器。吴贤捡起一块陶器碎片,发现碎片上的彩陶纹饰是典型的仰韶文化“鱼纹”,只是鱼纹的形态融入了亚马逊雨林特有的鱼类特征。“这说明仰韶文化的彩陶技术很可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到了南美洲,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吴贤说。
团队在遗址内搭建了临时考古营地,开始进行系统的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座大型的祭祀台,祭祀台的中央摆放着一件完整的彩陶瓮,瓮身上绘有“人面鱼纹”,与中国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极为相似。“这件彩陶瓮的年代距今约6000年,与仰韶文化的年代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证明了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苏湄兴奋地说。
就在发掘工作取得进展时,“圣蛇会”的成员再次出现。他们乘坐直升机,降落在遗址附近的空地上,手持武器向考古营地发起攻击。“他们是想抢夺彩陶瓮!”吴贤大喊,指挥团队成员将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周明远和玛丽安则与巴西警方一起,利用营地周围的树木作为掩护,与“圣蛇会”的成员展开激烈的战斗。
“圣蛇会”的成员凭借直升机的优势,不断向营地投掷炸弹,营地内的帐篷和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吴贤看着即将被炸弹击中的彩陶瓮,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将彩陶瓮抱在怀里,扑倒在一旁的土坑中。炸弹在不远处爆炸,泥土溅了吴贤一身,但彩陶瓮完好无损。
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巴西警方终于击落了“圣蛇会”的直升机,将剩余的成员全部抓获。当战斗结束后,吴贤抱着彩陶瓮从土坑中爬出来,脸上满是泥土,但眼神坚定:“文物安全了。”
团队将发掘的文物和资料带回巴西的考古实验室,与当地专家一起进行研究。通过对彩陶瓮的成分分析和纹饰解读,专家们确定,这件彩陶瓮的制作工艺和纹饰风格确实源自中国仰韶文化,而且瓮身上还刻有一些与亚马逊雨林土着文化相关的符号,这说明仰韶文化的彩陶技术在传播到南美洲后,与当地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频繁和深入,”吴贤在研究报告中写道,“从埃及的青铜礼器到巴西的彩陶瓮,这些文物都证明,人类古代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不断繁荣。”
研究结束后,团队收到了来自“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邀请,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全球古代文明交流论坛”。在论坛上,吴贤分享了团队在埃及、巴西等地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各国代表的广泛关注。印度考古专家表示:“你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文明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合作,在印度河流域开展考古发掘,寻找与中国古代文明交流的证据。”
论坛结束后,吴贤团队开始筹备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合作项目。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制定了详细的发掘计划,准备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遗址进行深入勘探。玛丽安则联系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争取到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哈拉帕遗址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遗址,距今约4500年,与中国龙山文化的年代相近,我们很可能在这里找到更多跨文明交流的证据。”吴贤说。
团队乘坐飞机前往印度,在哈拉帕遗址与印度考古专家汇合。遗址内散落着大量的古城遗迹,包括城墙、房屋、水井等,考古专家已经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带有奇怪符号的印章。“这些印章上的符号至今没有被解读,”印度专家对吴贤说,“你们的到来,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解读思路。”
吴贤接过一枚印章,仔细观察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的结构与中国龙山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有相似之处,比如这个符号,由两条横线和三条竖线组成,与龙山文化陶器上的‘五’字符号很像。”苏湄立刻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龙山文化陶器符号的图片进行对比:“确实很相似!我们可以尝试用解读龙山文化符号的方法,来解读这些印章符号。”
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与印度专家一起,对印章符号进行系统的解读。他们发现,许多印章符号都能在龙山文化陶器符号中找到对应的形态,而且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竟然能形成一些简单的句子,记录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活动。“这说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中国龙山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吴贤兴奋地说,“这些印章很可能是当时的贸易凭证,用于记录商品的种类和数量。”
就在解读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时,“圣蛇会”的残余势力再次传来消息——他们计划在印度孟买的一场私人拍卖会上,拍卖一批从中国流失的元代青花瓷。吴贤立刻决定:“我们必须前往孟买,阻止这场非法拍卖,将文物追回。”
团队迅速前往孟买,在国际刑警组织的协助下,对拍卖会的组织者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这场拍卖会的组织者正是“圣蛇会”的残余成员,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获得了一批元代青花瓷,计划将其卖给国际上的私人藏家。“这些青花瓷中有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是元代青花瓷中的珍品,价值连城。”苏湄说,“我们必须在拍卖会开始前,将这批文物截获。”
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吴贤和玛丽安伪装成买家,潜入拍卖会现场;周明远和印度警方则在拍卖会现场周围布控,一旦确认文物的位置,就立刻行动;苏湄则负责监控拍卖会的网络直播,及时获取拍卖信息。
拍卖会当天,吴贤和玛丽安穿着华丽的礼服,走进拍卖会场。会场内灯火辉煌,来自世界各地的私人藏家齐聚一堂。拍卖会开始后,一件件文物被陆续推上拍卖台,其中就包括那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吴贤举起号牌,假装参与竞拍,暗中观察文物的情况。
当拍卖进行到关键时刻,周明远带领印度警方冲进拍卖会场,大喊:“所有人不许动!这场拍卖会是非法的,文物我们要依法扣押!”“圣蛇会”的成员见状,试图趁乱逃跑,但被警方当场抓获。团队成功截获了所有的元代青花瓷,包括那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在将文物移交给印度文物部门时,印度文物部长握着吴贤的手说:“感谢你们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出的贡献,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未来,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等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共同守护人类的文明遗产。”
团队站在孟买的海边,看着夕阳下的大海,心中满是感慨。从百慕大三角岛的亚特兰蒂斯符号,到埃及的青铜礼器,再到巴西的彩陶瓮和印度的印章符号,每一次的发现都让他们对古代文明交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吴贤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他们去探索,还有更多的文物需要他们去保护,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在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