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3章 尸易无限(98)(第2页)
团队迅速准备南极科考所需的物资和设备——抗寒服、雪地越野车、便携式考古工具、低温环境下的文物保护设备等。玛丽安将印第安纳·琼斯的旧笔记本仔细收好,笑着说:“琼斯一辈子都在探索未知的文明,这次我们要去的南极,恐怕连他都没想象过。”
飞机穿越南极圈时,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白色冰原,阳光洒在冰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吴贤看着这片纯净而神秘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敬畏。他知道,南极的探索之旅必将充满未知和挑战,但无论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只要坚守对文物保护的初心,对文明探索的热爱,就一定能有所发现,为人类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飞机平稳降落在南极科考站的停机坪上,科考队的队员早已在那里等候。吴贤走下飞机,踏上南极的土地,冰冷的空气扑面而来。他紧了紧身上的抗寒服,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的冰盖——那里,隐藏着人类文明的新秘密,等待着他们去发现。
南极科考站的铁皮屋在寒风中微微震颤,吴贤搓着冻得发红的双手,接过科考队员递来的热可可。玻璃窗外,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让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霜,远处的冰盖在极昼的微弱光线中泛着淡蓝色的光晕。科考队队长李教授指着桌上的卫星地图:“遗址在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附近,距离这里约800公里,我们需要乘坐雪地越野车,分两天才能到达。那里的冰盖厚度超过2000米,遗址是去年冰川消融时偶然发现的,目前只进行了初步勘探。”
苏湄展开从遗址带回的冰芯样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样本中检测出了木质纤维和陶器碎片的痕迹,碳十四检测显示,这些物质的年代距今约1.2万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这意味着,在人类普遍认为的‘冰河期后文明萌芽’之前,南极可能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玛丽安翻着印第安纳·琼斯的笔记本,突然指着一段文字:“琼斯曾在1930年代看过一本中世纪欧洲手稿,上面提到‘南方大陆有白色神庙,墙壁刻着星星文字’,说不定就是指这个遗址!”
次日清晨,五辆雪地越野车组成的车队向着冰盖深处出发。车窗外,除了连绵的冰丘和偶尔掠过的南极企鹅,再也看不到其他生命迹象。行驶到第三天下午,车载雷达突然发出警报——前方冰面下存在大面积中空区域,正是遗址的位置。众人下车后,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到一处冰裂缝前,裂缝下方隐约能看到黑色的岩石结构。
“我们需要用冰钻开凿通道。”周明远打开工具箱,组装好便携式冰钻。随着冰钻的轰鸣,冰屑纷飞,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冰洞逐渐成型。当冰钻穿透最后一层冰层时,一股带着泥土气息的暖风从洞口涌出——与南极的酷寒形成鲜明对比。吴贤放下绳索,带着手电筒率先 descent 进入冰洞。
冰洞底部是一处宽敞的洞穴,岩壁上布满了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壁两侧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这些符号呈几何形状,有的像旋转的螺旋,有的像交错的线条,还有的与中国甲骨文里的“山”“水”“日”字极为相似。洞穴中央,矗立着一座用黑色岩石建造的石台,石台上摆放着一个半米高的圆形器物,表面刻着星图,与之前在百慕大三角岛发现的亚特兰蒂斯符号有几分相似。
“这些符号的排列方式很像古代天文历法!”苏湄用相机拍摄符号时,手电筒的光线扫过洞壁,意外触发了一处机关——石台下方的地面缓缓打开,露出一个青铜质地的盒子。吴贤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卷用兽皮制成的地图,地图上用红色颜料标注着一条从南极出发,穿越大西洋、印度洋,最终抵达中国黄河流域的路线,旁边还画着一艘带有风帆的船只。
“1.2万年前的人类,怎么可能拥有跨洋航行的能力?”李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吴贤抚摸着兽皮地图上的纹路,突然注意到地图边缘有一行细小的符号,与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太阳纹”完全一致:“这说明,南极遗址的人类文明与中国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很可能存在某种传承或交流关系。”
就在众人讨论时,洞穴顶部突然传来冰层断裂的声音。“冰盖在坍塌!”周明远大喊。众人立刻收拾好文物,沿着绳索向上攀爬。当吴贤最后一个爬出冰洞时,身后的冰洞已被崩塌的冰块彻底掩埋。“幸好我们及时带出了地图和青铜盒,否则这些珍贵的文物就永远消失了。”玛丽安擦着额头上的冷汗说。
返回科考站后,团队立刻对兽皮地图和青铜盒进行研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兽皮地图的制作工艺与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皮革彩绘”技术极为相似,而青铜盒的合金成分中,铜、锡、铅的比例与仰韶文化晚期的青铜器物完全一致。“这绝不是巧合!”吴贤立刻联系国内的考古研究所,“我们需要将这些文物带回中国,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遗址文物进行对比研究。”
然而,就在团队准备撤离南极时,科考站的通讯设备突然受到强电磁干扰,所有卫星信号全部中断。与此同时,三架不明身份的直升机出现在科考站上空,机身涂着黑色涂装,没有任何标识。“是‘圣蛇会’的人!他们怎么会找到这里?”周明远立刻拿起雪地越野车的备用电台,尝试联系外界,但始终没有信号。
直升机降落后,十几名穿着黑色防寒服的武装人员冲下来,为首的人正是之前被抓获后逃脱的“圣蛇会”骨干——代号“乌鸦”。“把南极遗址的文物交出来,否则我就炸掉科考站!”乌鸦举着引爆器,威胁道。科考站周围已被他们安装了炸药,红色的引线在雪地里格外刺眼。
吴贤知道硬拼无法取胜,只能暂时妥协:“文物可以给你们,但你们必须保证科考队员的安全。”乌鸦冷笑着点头,让手下跟着吴贤去取文物。当吴贤拿着青铜盒走出铁皮屋时,突然将盒子扔向空中,同时大喊:“动手!”
早已埋伏在雪地中的周明远和科考队员立刻投掷烟雾弹,雪地越野车的车灯全部打开,强光让“圣蛇会”成员睁不开眼睛。吴贤趁机冲上去,夺过乌鸦手中的引爆器,与他扭打在一起。玛丽安则带着其他队员,用科考站的消防斧破坏直升机的螺旋桨,阻止他们逃跑。
混乱中,乌鸦的一名手下不小心触发了炸药引线,科考站西侧的一间铁皮屋瞬间被炸塌。“快撤离!”吴贤推着众人向雪地越野车跑去,自己则留下来断后。当他最后一个爬上越野车时,乌鸦突然举枪射击,子弹擦着吴贤的手臂飞过,击中了越野车的油箱。
“快跳车!”吴贤大喊着,与众人一起跳下正在漏油的越野车。越野车很快爆炸,火焰在雪地里燃起熊熊大火,暂时阻挡了“圣蛇会”的追击。众人沿着冰盖向远处的备用科考站跑去,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让他们的脸颊和手脚很快失去知觉,但没有人停下脚步。
幸运的是,在逃跑途中,他们遇到了一支前来补给的国际南极科考队,成功摆脱了“圣蛇会”的追击。当吴贤等人乘坐国际科考队的飞机离开南极时,他回头望向这片白色大陆,心中满是感慨——这里不仅隐藏着人类文明的秘密,也见证了他们与“圣蛇会”的又一次生死较量。
回到中国后,吴贤团队将南极遗址的文物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文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南极兽皮地图上的符号与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有70%的相似度,青铜盒的制作工艺也与仰韶文化晚期的青铜技术一脉相承。这一发现震惊了考古界,不少学者提出了“早期人类跨洋迁徙”的新假说——在1.2万年前,人类可能就已掌握了跨洋航行技术,从南极或其他大陆迁徙到黄河流域,创造了早期文明。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团队决定前往中国河南仰韶文化遗址进行深入勘探。在仰韶文化核心区的一处墓葬中,他们发现了一具距今约1.2万年的人类骸骨,骸骨旁边摆放着一件与南极青铜盒材质相似的青铜饰品。通过dnA检测,发现这具骸骨的基因序列中,竟然含有少量南极冰盖特有的微生物基因——这为“早期人类跨洋迁徙”假说提供了关键证据。
“这意味着,仰韶文化的先民很可能与南极遗址的人类文明有过基因交流,或者本身就是从南极迁徙而来的族群。”吴贤在考古报告中写道,“这彻底改写了我们对人类文明起源和迁徙路线的认知,也让我们对古代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就在团队准备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时,国际刑警组织传来消息:“圣蛇会”在欧洲组建了新的分支,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物,通过暗网卖给全球私人藏家,严重扰乱了文物市场。“他们伪造的文物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尤其是元代青花瓷和唐代唐三彩,已经有不少藏家上当受骗。”国际刑警组织负责人在视频会议中说,“我们需要你们的专业知识,协助我们识别伪造文物,打掉这个造假团伙。”
吴贤立刻带领团队前往欧洲,在国际刑警组织的协助下,对“圣蛇会”伪造的文物进行鉴定。在巴黎的一处私人仓库里,他们发现了数百件伪造文物——伪造的元代青花瓷虽然外观与真品相似,但釉面缺乏“糯米光泽”,青花发色也过于均匀,没有真品特有的“晕散”效果;伪造的唐代唐三彩则存在釉色流淌不自然、胎质过于细腻等问题。
“他们虽然模仿了文物的外观,但没有掌握古代工匠的核心工艺。”苏湄拿起一件伪造的唐三彩马,“比如这件马的釉色,真品的釉色是自然流淌形成的,而这件是用现代喷涂技术制作的,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差异。”
团队根据伪造文物的特征,制定了一套“文物真伪鉴定标准”,并培训国际刑警组织的探员和各国海关人员。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各国警方根据这套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查获了数千件伪造文物,抓获了“圣蛇会”造假团伙的核心成员。当最后一名成员在意大利米兰落网时,国际刑警组织负责人说:“没有你们的专业支持,我们不可能这么快打掉这个团伙。你们不仅保护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维护了全球文物市场的秩序。”
在米兰的庆功宴上,玛丽安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邮件,邀请吴贤团队参与“全球早期文明联合勘探计划”,前往非洲撒哈拉沙漠、中美洲热带雨林等地区,寻找更多与早期人类文明相关的遗址。“琼斯一辈子都在追寻这些秘密,现在我们有机会继续他的事业。”玛丽安笑着说,将邮件递给吴贤。
吴贤看着邮件内容,心中充满了期待。从南极的白色遗址到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从波斯湾的元代商船到欧洲的造假团伙,他和团队的脚步从未停下。他知道,人类文明的秘密还有很多等待被发现,文物保护的道路也还有很长,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前行,就一定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